图: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颁奖典礼日前在武汉举办。/主办方供图
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颁奖典礼近日在武汉举办。作为中国出版界的一项重要奖项,今次刀锋图书奖主题为“壮阔的平凡”,延续“测量时代体温,寻找新锐力量”的使命,以期通过书籍与思想的碰撞,展现当代社会的精神图景。经推委会评选,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兆光获得“年度致敬”荣誉,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获得“年度评论家”荣誉,作家张楚获评“年度作家”,葛亮的《灵隐》、陈冲的《猫鱼》等12本著作获评“年度好书”。/大公报记者 张帅
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邀请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担任推委会主席,与许纪霖、陈鲁豫、杨潇、张怡微、祝羽捷等十四位推委会成员,共同评选出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荣誉榜单。
好作品让平凡生活浮出水面
何为“刀锋”?刀锋图书奖的主办方《新周刊》指,刀锋是一种勇气,是直面现实的目光,是不妥协、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精神,因此,该奖项的评选不以销量与流量为标准,“刀锋”就是最大的评选原则。
“历史上很多意义重大的变迁,不一定都是英雄造时势,其实更多是时势造英雄。”葛兆光表示,现在历史学研究的变化,就是从关注中心到关注边缘、从关注上层到关注下层、从关注特殊到关注一般,这就像法国年鉴学派的费尔南.布罗代尔强调的“长时段”的重要性:看上去平静缓慢的变动,有时候反而是最重要的。
从一档历时两年半的播客节目到一套三卷本实体书,葛兆光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网罗中文世界20多位中青年学者共同撰稿,为中国的全球史研究打开新视野,葛兆光也获得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年度致敬”荣誉。李修文以这本书为例,认为书中所包含的对文明多样性的珍视、对日常之物的敬畏、对古往今来的共鸣,让读者一再感受到平凡与壮阔的双重力量。而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平凡底色像一座一座岛屿一样,从水面之下浮出。
李敬泽:“刀锋”之上更有“刀环”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在颁奖典礼上,获得“年度评论家”的李敬泽提到了刘禹锡的《视刀环歌》。他指出,刀有环,有“迴还”之意,在古代,杀敌要靠刀锋,刀环看上去无用,但武士举起雪亮的刀向着敌人而去的时候,刀环便会哗啷啷作响,等于告诉对方“来了,看刀”。在他看来,刀锋是有限的,正如言语是浅的、有限的,所以应注视刀环,注视人意之深和言语不能抵达、不能穷尽之处。
去年,李敬泽的新书《空山横:讲演集,关于文学关于人》问世后受到广泛关注,他在其中提到,面对自然大化、人间万象和先人的智慧,希望谦卑地做一个满怀敬畏的“述者”。今次,李敬泽以“刀锋与刀环”的双生隐喻剖解当下文学评论的深层伦理,认为刀锋指向批评的锐利锋芒,刀环则昭示言说者当持的审慎与回环之思,刀可以一往无前地独断,言语也可能是粗暴独断的,每一个使用语言的人都应自警,心里有徘徊、有珍惜、有敬畏、有天高地阔。
“有人说这是首情诗,‘言语浅’‘人意深’‘脉脉万重心’,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这不就是情诗吗?但我认为,这首诗也恰恰是写给评论家的诗。”李敬泽认为,在自媒体与人工智能重构言说生态的当下,言语者需警惕语言利器的滥用,要意识到“言语不能抵达的沉默之境”,以敬畏之心守护人世“脉脉万重心”的幽微壮阔。
葛亮:个人是历史的透镜
继《朱雀》《北鸢》《燕食记》有名的“家国三部曲”之后,作家葛亮推出新作《灵隐》,开启他的“南方图志”全新写作系列。这部小说以香港闹市中的一方淨土志莲淨苑为起点,从真实社会事件切入,铺陈出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注。今次评选,《灵隐》与《史记今读》《空城纪》《猫鱼》等十二部作品共同获得刀锋图书奖2024年度好书。
“历史袤然,倏忽为背景。一粥一饭,是胼手胝足的生活真相。人以肉身与时代博弈,在现代的万声喧哗中,灵隐于市。”葛亮在颁奖典礼上说。他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除了“大风起兮”的大叙事,也开始注意“青萍之末”的意义,个人是历史的透镜,有他自我“编年”的方式,希望可以把个人作为历史演进的方式进行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