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市场改革/港股研T+1结算 巩固金融中心竞争力

2025-07-17 05:02: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港交所刊发文件,计划缩短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

  香港交易所(00388)昨刊发有关缩短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的讨论文件,计划把市场从现行“T+2”(交易日后两个营业日结算)过渡至“T+1”,并邀请业界于9月1日前提交意见,惟预期需数年才能正式转向“T+1”。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强调:“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进则退。”事实上,结算周期作为股票现货市场交易的重要基础,全球主要市场正积极于此方面发展。\大公报记者 蒋梦宇

  香港股市是全球最活跃的股票现货市场之一,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数目超过2600家,现货市场的日均成交额达到2402亿元。港交所指出,自1992年起实施“T+2”结算制度以来,香港市场吸引了区内及全球投资者的广泛参与。

  然而,近年印度、美国及美洲地区多个市场改为实行“T+1”结算周期,即结算(证券和款项交收)将于交易后一个营业日进行,而澳洲、欧洲经济区、英国及瑞士等其他市场也在积极研究推行类似转变。预计未来两年内,按交易价值计,全球股票88%的交易将采用“T+1”或“T+0”结算周期。

  缩交收日 增资本效率

  从风险管理角度看,港交所认为,“T+1”能够降低市场未交收股份的风险,并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稳定性。其余益处还包括:提升结算参与者和市场中介机构的资本效率,以及与其他国际市场的协调,从而提高全球资本流动的效率和连贯性。

  不过,“T+1”亦面临潜在挑战。港交所指出,首先,实行T+1结算周期将缩短结算过程操作窗口,交易后流程将需要在更紧凑的时限内完成。考虑到时区差异,对国际投资者而言,撇除欧洲及美洲的非营业时间,香港的“T+1”环境实际上相当于采用“T+0”时间表。因此,公司必须具备“T+1”结算前的隔夜处理交易的能力。此外,市场参与者的营运模式需要作出改变,包括检视其现行业务流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及推进自动化转型,也可开展效率评估及运用科技简化交易后工作流程。

  辉立证券董事黄玮杰向《大公报》表示,辉立已有处理美国市场的先行经验,对于其他机构,缩短结算周期带来的潜在困难或来自结算系统升级,以及交易确认与资金处理的时间紧迫,未能习惯容易出现操作错误或延迟。

  从投资者角度观察,港交所文件认为,“T+1”令散户投资者受到的影响将微乎其微,因买盘资金多为预缴,而执行卖盘,销售所得款项可提前一个营业日支付予投资者,为正面因素。

  议员:忧增加业界成本

  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李惟宏认为,总体而言,市场不会对转向“T+1”有太大阻力,关键在于是否会对业界产生成本负担,希望考虑推行新结算周期时尽量使用现有系统,并在未来进行市场测试或人手安排方面控制支出。他续称,会继续同业界保持沟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