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2025年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辽宁行之4/盾构机借AI拓智能化 构筑新优势

2025-08-20 05:01: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学子在参观北方重工的展品。\大公报实习记者邱子斌摄;右图:北方重工相关负责人为学子们讲解巨大盾构机的制造工艺。\大公报特约记者陈鸿博摄

  轰鸣的机器声、厂房顶端忙碌的天车─在中国首家实现盾构机产业化的制造商方大集团北方重工的厂房内,一座座“庞然大物”正加紧生产。北方重工隧道工程技术公司副总经理许成发表示,公司已摆脱了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局,研制出100%使用国产零部件的盾构机,目前盾构机正迈入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新阶段。他又指:“未来核心在于建立地质数据库,以试点项目带动全面智能化。”\大公报实习记者 孙鹤、房金娜、马见颖、黎鸿业沈阳报道

  “20年前,外国工程师调试进口盾构机都是背着我们的。”许成发回忆起毕业初入北方重工时的场景,“从跟着老外在车间学习调试,到自己消化工作原理,再到尝试设计。”如今,国产技术已突破盾构机领域只能对国外设备亦步亦趋的困境,世界上近九成的盾构机来自于“中国制造”。

  许成发分享道,集团于2011年出口第一台盾构机,销往伊朗。“欧洲人不去,我们去。从装机到调试,再到掘进,我们通通教给当地人。”他说,目前出口海外的盾构机已超过80台。

  2015年,亚洲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在北方重工生产出来,这台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地下航母”土压平衡盾构机,是北方重工为香港莲塘公路隧道工程量身定制的,直径超过14米。许成发指出,当年部分零件还未实现国产化,机器价格高达2.3亿元(人民币,下同),如今成本已大幅缩窄至约1.8亿元。

  主轴承是国产盾构机最后攻克的难关。2022年底,由北方重工生产制造、装备国产主轴承的100%国产化盾构机,在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1标施工现场顺利完成1000米的施工掘进任务。

  成本与生产需时均减半

  在许成发看来,国产化盾构机出口拥有三大优势。一是成本低,他指出,过去从欧洲进口每台成本要七、八千万元,如今国产化后,成本已大幅压缩至三千多万。此外,国产化让关键零部件采购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也便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生产效率高,“国外可能要一年,我们半年就能完事。”三是提供“保姆式服务”,许成发说,从装机调试到维护保养,再到后期的配套服务,均由公司负责,客户非常放心。今年1月至5月,北方重工新增订货额实现双位数增长,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建立数据库 AI分析地质变化

  地质变化是盾构机作业时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也是考验盾构机核心技术水平的“试金石”。许成发向学子们展示了正在推进的技术革命。刀盘深处,一套液压驱动的换刀装置正在调试中。“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滚刀换刀系统。”他调出设计图解释道:“通过刀盘背部换刀方式,工人无需进入坍塌风险区,在开挖仓空间受限时也能安全操作。”这套系统采用液压活塞驱动挟持块固定刀具座,更换效率较传统螺栓拆装提升40%以上。

  “未来核心在于建立地质数据库。”许成发透露:“通过收集盾构机转速、土压等300余项参数,AI模型将预判地质突变,自动调整推进压力。”目前该系统已在部分工程中试点,但实现全面智能化仍需攻克传感器精度与算法泛化等难题。但科研人员从未退缩,他们心中怀揣着让盾构机更加智能、安全的梦想,不断探索前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