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快消 > 新消费 > 正文

盘点益生菌的“野蛮生长”

2023-06-20 15:58:55大公快消 作者:波米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提高免疫力、促进睡眠、增强体质、调节肠胃……近年来,带有益生菌元素的商业产品销售得十分火热。无论是在食品饮料领域,还是母婴、保健市场,都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益生菌产品充斥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让人眼花缭乱。
 
  作为大健康领域的一个新兴产业,益生菌市场火爆的背后离不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益生菌产业快速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行业问题也随之而来。
 
  大公快消了解到,目前国内益生菌市场乱象丛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经常出现以次充好或者夸大宣传等情形;一些产品在菌株信息标注上也并不规范,导致消费者难以辨别;而在母婴、保健品领域,部分益生菌产品更是被鼓吹成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甚至给行业带来“智商税”等标签。
 
  那么益生菌产品是否真如宣传中这么神奇?消费者又该如何选择益生菌产品?该产业该如何实现健康发展?大公快消深入观察。
 
  功效万能的益生菌
  包治百病?
 
  益生菌,即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这个概念最早源自于希腊语“for life”。200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规定,“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就是益生菌。不过,尽管被认证了对身体有一定益处,但一直以来,国内外对益生菌产品带来的功效仍旧争议很大。
 
  走进北京市通州区某大型超市,大公快消看到乳制品专区正摆放着一个售卖益生菌酸奶的展台,促销员正卖力地推荐其手中的产品:“我们这款酸奶特别添加了益生菌,可以有效调节肠道不通问题,促进消化。”类似这样的宣传,在线上平台也十分常见。
 
  大公快消了解到,目前市面上打着“益生菌”旗号的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场景广。食品方面,除了益生菌酸奶,还有益生菌软糖、益生菌饼干等;美容护肤方面,更是有益生菌面膜、益生菌水乳、益生菌面霜等;此外,生活护理方面还有益生菌口腔喷雾、益生菌泡腾片、益生菌冻干粉等。
 
  在宣传时,不少商家更是将这些益生菌产品的功效讲得“天花乱坠”。如益生菌酸奶类可以缓解肠道不通、提高免疫力,益生菌面膜可以缓解过敏、深层修复等,益生菌泡腾片则可以清新口气、改善口腔环境等,还有的产品宣称可以治鼻炎、改善睡眠、保护情绪、促进女性健康等,可谓是“包治百病”。
 
  对健康意识的看重,让益生菌成为年轻人繁忙生活中的“灵丹妙药”。去年京东618期间,开场仅10分钟,平台益生菌品类成交额就同比增长518%,可见人们对其的追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小小益生菌,真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吗?
 
  以一度受到女生追捧的女性益生菌为例,2022年上海市场监管局曾公布“沪苏浙皖联合公布2022年度违法广告典型案例”,其中显示,号称可以改善女性私处健康的WonderLab蔓越莓女性益生菌、月神益生菌口服胶囊等两大热门产品,其实均属普通产品,而另外一款科立纯女性益生菌胶囊,实际在国内都未取得保健食品注册批件。
 
  《科技日报》曾就益生菌相关问题采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刘揆亮,对方表示:“首先明确,一些益生菌确有改善消化道功能、提升新生儿免疫力的作用。但如果产品着重宣传促进女性健康,则需要格外注意。因为一般认为男性和女性的肠胃部菌群差异性不大,只有生殖道有所差异,然而口服的益生菌最终只能到达肠道,不会进入生殖道。”
 
  至于改善睡眠、保护情绪、治鼻炎等功效,更是没有相关临床验证数据。2022年6月,杭州锐趣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就曾因直播时宣传维乐园儿童叶黄素片、“HERB健康本铺DOKKAN ABURADAS酵素”有“小朋友吃这种叶黄素有效护眼”“改善睡眠,吃五颗,改善睡眠的同时还能增强我们的新陈代谢”等功能,被余杭区市场监管局罚款50.25万元。
 
  刘揆亮指出,不要过分期待益生菌保健品、食品在治疗疾病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在多名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益生菌市场乱象很多,特别是一些中小品牌,为了能够吸引消费者,往往在功能宣传上做文章,造成一种益生菌“包治百病”的错觉。
 
  菌种标示不规范
  夸大宣传现象多
 
  对益生菌产品来说,产品包装上标注的活菌数以及不同菌株的种类,是多数品牌宣传的卖点。
 
  但乳业分析师宋亮分析表示,市面上无处不在的益生菌产品,许多存在过度宣传和包装的问题,很多消费者也被洗脑了。以往很多商家只喊益生菌口号,并不标注益生菌种类和活性数量,加了什么、加了多少只有商家自己知道。
 
  早在2019年,养乐多关联公司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就曾因宣传“益生菌在新冠肺炎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并号称“养乐多100毫升的小小一瓶足足含有100亿个以上的干酪乳杆菌代田株,每天一瓶可满足成年人一天所需的益生菌”,被上海浦东新区市监局罚款45万元。
 
  宋亮称:“尽管近两年这种现象有了改善,在菌株和菌数标注上有了较大提升,但益生菌不耐高温,对加工和储存条件有很多限制,真正进到消费者嘴里的益生菌食品饮料和保健品,到底有没有实际效果,并没有保障。”
 
  目前在某女性社交平台,搜索益生菌关键词,可以发现超过九成的帖子都是相关产品推荐帖,而推荐用词也极富有情感:“幽门螺旋杆菌停药!快点补充益生菌吧!”“买了这款益生菌,才发现便秘竟这么好解决!”。
 
  站在北京市某超市的保健品区域,大公快消随机询问了一位正在挑选益生菌冲剂的女士,对方表示:“我是买来调节肠胃的,之前已经吃过了一盒,确实有感觉到一点点肠胃蠕动,但对我的长期便秘还是没有多大改善。”对于是否能区分不同产品的菌群,该女士则直言:“即便看配料表,也不太能分清是哪种菌,活菌数更是无从得知。”
 
  实际上在2022年6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曾牵头制定《食品用益生菌通则》,要求食品用益生菌和含益生菌食品均应标示菌种的中文名称和菌株号、应标示在保质期内的益生菌活菌数量等。不含活菌(益生菌)的产品,不应以“食品用益生菌”“食品加工用菌种(益生菌)”“益生菌××”“含有益生菌××”或其他等效名称命名。
 
  但大公快消在线上平台和线下商超中看到,有很多在售的益生菌产品均未按要求明确标注保质期内的活菌数。有些益生菌仅标注了出厂时添加的活菌数,有些产品则仅罗列菌种中文名称而缺少菌株号,还有的产品直接模糊地标注“添加量”“含量”,以至于消费者无法搞清楚有多少活菌数。
 
  就在今年6月, 针对消费者广泛关注的益生菌产品活性问题,中国质量新闻网曾委托权威机构开展检测,结果显示,部分品牌有效期内活菌数量与宣称相差较大。其中,网红品牌“若小姐”旗下一款热销产品,宣称“含1.2万亿益生菌活菌”,可“调理肠胃”“9项国家专利”“精选复合菌株”“特定高活性”……但检测结果是“未检出活菌”。
 
  刘揆亮指出:“国内药品益生菌含量大约为每毫升108至109菌落形成单位,而国际上同类品种的药物最高可达每毫升1012菌落形成单位。对于益生菌保健品、食品而言,剂量往往更低,保健尚可,但一般不会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代工情形严重
  “暴利”引发行业无序竞争
 
  益生菌行业风口的强劲,源于该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BlueWeave机构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达到602.3亿美元,预计从2022年到2030年,全球益生菌市场将以8.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8年达到934.9亿美元。
 
  基于此,不少国产企业开始加码益生菌。2019年,健合集团旗下合生元推出“合生元益生菌滴剂”。2020年7月,澳优推出全新益生菌产品“爱益森益生菌”;2022年5月份,均瑶健康也收购润盈生物,正式进入益生菌赛道;同年7月,安琪集团和生合生物集团分别斥资5亿元和4.72亿元建立益生菌工厂;今年3月份,益生菌饮料品牌盖是英雄还获得百万元天使轮融资,蒙牛产业基金领投。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除市场容量不断攀升,益生菌产品的利润比较高,也是这些企业争相进入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公快消从1688等平台获悉,目前市面上许多廉价益生菌产品,基本都是由各种小型食品饮料加工厂代工而来。一位益生菌代工厂客服表示:“很多店都是从我这里批发拿货,成本价都差不多10元左右,但最后一经包装,可以卖到上百元,售价翻了上十倍。”
 
  《第一财经》也曾在2022年对这种现象做出调查,据报道,500万盒的蔓越莓益生菌冻干粉,每袋(5g/袋,150亿活菌量)的益生菌原料单价仅为0.32元,而包材的价格都比原料高,达到0.5元,加上其他费用一起,每盒的单价为4.84元。这样一款不足5元/盒的益生菌产品,在市场上实际售价却可以翻几番,且定价可自己随意操控。
 
  一家广州益生菌代工企业销售人员表示,工厂代工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从配方,到生产添加益生菌粉,并提供对应的生产报告。由于食品不能宣称功能,厂方也表示有商学院可以提供销售话术服务,帮助客户规避违反广告法的风险。
 
  此外,还有一家主要生产营养代餐、益生菌等产品的广州工厂负责人称,公司生产的“益生元防弹固体饮料”,配料表中添加了植物乳杆菌和乳酸链球菌素两款益生菌原料。但其实,这一款产品益生菌添加含量非常低。“这批货要用到10吨原料,添加的益生菌菌粉可能一公斤都不到,每盒的含量达万分之一都不到,几乎是微乎其微,服用后也没什么益生菌的效果。”
 
  目前看来,国内益生菌市场中,能够从原料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企业寥寥无几。当大量代工涌入市场,随之而来的无序竞争便给行业带来新的恶性循环。而由于目前市场火热,很多益生菌菌株在没有临床数据支撑下,就趁着风口投入市场,也导致行业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功效难以印证。
 
  行业亟需规范
  消费者需提高认知
 
  在去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中,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曾指出,我国益生菌食品没有国家标准,但我国益生菌可以应用于食品、保健品、药品等领域,导致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错位和迷惑,引起市场监管的复杂性。
 
  王均金称:“由于益生菌食品没有标准管理,进入流通市场障碍多,比如益生菌冻干粉按照‘固体饮料’类目管理,咀嚼片按照‘压片糖果’类目管理,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会,影响益生菌市场消费。”
 
  宋亮也表示,由于目前有关益生菌的行业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这就导致市场乱象增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夸大活性菌的数量、夸大产品功能,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多吃益生菌,会有好处,这其实存在误导性。”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认为,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是益生菌、益生菌的作用是什么、益生菌在保存和使用之间需要什么。这些是当前市场发展中需要做的事情,也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
 
  江翰指出:"在宣传中,企业应实事求是,而不是故意夸大。益生菌有的作用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宣传时一定要注意谨慎。"
 
  据了解,2022年益生菌行业曾出炉两条团体标准——《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级规范》和《食品用益生菌通则》。但由于这两条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对规范益生菌市场、提高产品准入门槛作用甚微。
 
  宋亮建议,对于具有专业功能属性的产品,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不要盲从,如果一定要吃,建议最好吃些大品牌,“最好是获得国家保健品认证、拿到蓝帽子的产品。”
 
  宋亮表示,保健品行业的规范并非一朝一夕,消费者要加强自身的识别能力和科普学习,健康的人群原则上来说是不需要补充益生菌的。
 
责任编辑:王杰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