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健康的不断普及,消费者在购物时选择健康食品的概率越来越大,不少新消费品牌以此入手,试图在激战中分一杯羹。
凭借“一杯奶昔等于一颗牛油果”的健康概念,茉酸奶在一众新茶饮品牌中脱颖而出。然而,茉酸奶也没有逃过最为头疼的食品安全问题。
5月27日,茉酸奶被曝出存在使用过期40余天的原料、更换效期标签以及常温存放应冷藏的水果等严重食品安全隐患。对此,北京市场监管部门立即开展现场执法检查,目前多家涉事茉酸奶门店已被立案调查并停业整顿。
随后,茉酸奶通过微博官方账号发布致歉声明,称经公司内部核查,4家涉事门店严重违反公司提倡的“食品安全”理念,总部已安排即刻闭店,并将永久与其解除合约。
但是,此次曝光让茉酸奶遭遇信任危机。不少消费者表示,主打健康理念的茉酸奶,却使用与健康相悖的原料。那么,消费者“舌尖上的健康”究竟要如何守护?
茉酸奶高价背后,食安问题依旧难保证
根据官网信息,创始人赵伯华于2014年在上海临港开启第一家茉酸奶。早期的茉酸奶与传统奶茶店的菜单模式类似,用“水果+酸奶”的原料,排列组合成不同系列产品,推出了包括酸奶奶昔、酸奶冰激凌、缤纷酸奶、水果酸奶等在内的多个系列产品,但是尚未明晰大单品的概念。
随着2018年新茶饮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茉酸奶也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随着消费者对于现制饮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茉酸奶开始和其它茶饮类品牌一样,逐渐进驻其它一线城市。
转至2021年,现董事长顾豪以CEO的身份加入茉酸奶,与赵伯华二人分工,后者专注产品,顾豪则负责供应链及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和品牌运营等。至此,茉酸奶开启了加盟商模式。
在该模式的推动下,茉酸奶开始不断扩张。据窄门餐饮数据显示,2023年,茉酸奶门店数量达到1625家,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成为“现制酸奶一哥”。
不过,谈及茉酸奶时离不开的还有其产品价格,在搜索茉酸奶时弹出的相关问题中偶尔也会出现“茉酸奶为什么那么贵”等词条。据2017年茉酸奶菜单,彼时牛油果酸奶奶昔的价格为20元/杯,是8种酸奶奶昔中的一员,为全场单价最高产品。然而,相较于传统的植脂末、奶精,茉酸奶的用料是草原牧场直供酸奶和新鲜水果,因此,当时的价格并未让消费者止步,相反销量最高的产品是价格最高的牛油果酸奶奶昔。
到了2023年年7月,茉酸奶却曾因新品问卷价格选项最低68元冲上微博热搜榜。随着争议声不断提高,茉酸奶的客单价有所下调。据茉酸奶小程序,目前其饮品价格在18元至34元之间。
对于产品价格高,茉酸奶CEO顾豪也曾表示,好的原料注定成本高昂。但快消行业分析师康定平却表示,与同类酸奶相比,酸奶的原料成本也没有高出很多,茉酸奶价高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赚取更多利润,从而有更多的预算放在营销广告上,这和“雪糕刺客”钟薛高差不多。
然而,茉酸奶产品高昂的价格似乎并未保证其产品的高质量,有网友调侃:“爱马仕的价格,地摊货的品质”。
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2023年7月,茉酸奶曾被爆出使用低端原材料—植脂末。据了解,植脂末作为“发胖元凶”和茉酸奶所映射出的健康理念相悖,同时植脂末售价极低,与几十元一杯的茉酸奶显然品质和价格不符。
于2023年8月4日晚间,茉酸奶发文表示,(2023年)8月1日起,茉酸奶全国门店的所有酸奶奶昔产品将升级使用全新版本奶基底。这款奶基底无植脂末、无氢化工艺、无人造反式脂肪酸。
但对于是否使用植脂末,茉酸奶始终没有选择正面回应。面对消费者的担心与质疑,茉酸奶公开回应称“在(2023年)7月31日已经全部召回了旧原料”。
继植脂末风波后,茉酸奶又被上海消保委点名。今年3月13日,“上海市消保委”公众号发文质疑茉酸奶芒果酸奶奶昔的配料成分。
文章称,茉酸奶在介绍芒果酸奶奶昔说的是“9种益生菌草原酸奶х新鲜芒果”。然而,上海市消保委测试了茉酸奶的芒果酸奶奶昔,却发现其配料有点说不清楚。对照检测数据中蛋白质和乳糖含量,可以发现茉酸奶的芒果酸奶奶昔用的酸奶量并不多,但脂肪含量却高得很奇怪。上海市消保委称,这些多出来的脂肪一定不是酸奶里的,也不会是芒果里的。同时,该款标明“不另外加糖”的饮品,却被检测出含有蔗糖和麦芽糖成分。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现场制售食品由于没有明示的产品配料表,消费者只能通过品牌方的宣传来了解和选择产品。因此,品牌方有责任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
说起茉酸奶网红现制酸奶,大家的印象就是“贵”。动辄30-50元一杯的价格让人直呼“酸奶刺客”。
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截至目前,有关茉酸奶的投诉共计244条,其中原因主要包括“有异物”、“有异味”“喝到塑料片”“喝完拉肚子”等食品安全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茉酸奶是以“用料考究,选用优质奶源和新鲜水果为主料”为品牌经营理念,更是凭借“一杯奶昔等于一颗牛油果”的健康概念,成功在现制酸奶市场中脱颖而出。
对于此次茉酸奶食安问题事件,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对其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未来挽回消费者信心,更多的是要在组织架构上发力,在整个加盟连锁的监管体系模块进行改善,但是,更多的是要把店长KPI的群众进行调整,把食品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准则。
价格高昂的现制酸奶真的更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茉酸奶高价背后,食安问题依旧难保证的问题并非个案,而是现制酸奶行业的普遍现象。
比如Blueglass,一杯600ml的酸奶,价格在45-49元左右,210g的小杯量酸奶也要29.9元;一只酸奶牛的产品单价是15-29元。现制酸奶也逐渐被冠以“价格刺客”的称号。
但是,价格相对较高的现制酸奶真的更健康?
2024年3月,上海市消保委对宝珠奶酪、Blueglass、K22、茶酪酪等现制酸奶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除宝珠奶酪样品“用料扎实”外,其余样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含糖量高、脂肪含量明显高于蛋白质。

(图片来源:上海市消保委公众号截图)
此外,在黑猫投诉等平台可以看到,Blueglass也曾因“酸奶保质期内发霉变质有毛发”等问题被投诉。“一只酸奶牛”也因“喝到塑料”“喝到大量脱氧剂碎片”食安问题被消费者投诉。
与此同时,不少新茶饮品牌纷纷推出酸奶单品。目前,古茗、茶百道、书亦等新茶饮品牌均已推出酸奶类单品。通过点单小程序可以看到,古茗推出了牛油果巴旦木奶昔、芒果多多奶昔;茶百道推出酸奶昔产品包括酸奶芒果昔昔、酸奶紫米露;书亦烧仙草的酸奶昔产品有桑葚桃桃酸奶昔;沪上阿姨的酸奶昔产品包括牛油果巴旦木酸奶昔、超级莓莓酸奶昔、草莓桃桃酸奶昔。
在朱丹蓬看来,现制酸奶,是目前新生代消费频次最高且较为青睐的品类,当下新茶饮正处于内卷的一个节点,推出现制酸奶不仅可以迎合受众满足消费端的核心需求诉求,同时还能可以促进品牌差异化的提升。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现制酸奶行业呈现迅速发展态势,但其同时化严重、爆品难出等问题仍值得品牌深入思考,未来,包括茉酸奶在内的现制酸奶品牌能否经受住市场与时间的双重考验,还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