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快消 > 新消费 > 正文

“中国龙年 强我少年”青少年健康素养提升公益行动在京收官

2024-12-26 10:48:47大公快消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龙年 强我少年”青少年健康素养提升公益行动收官站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分校活动,近日成功展示。


 
  据悉,作为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马迎华教授团队项目《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管理和质量监测》和中国传媒大学宋素丽教授团队项目《建立中国学生健康素养监测和传播发布机制》的成果转化和推广活动案例,系列活动自今年年初开展以来,从祖国北方零下28度的沈阳浑南九小,到文化腹地春分时节的山西太原理工大学附小;从鲜花盛开的五月广州朝天小学,到云南民歌之乡秋分时节的弥渡第三完全小学;“美育浸润健康教育”、“气节 节气 健康——基于中国文化立场的健康理念和实践”、“当传统遇见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学生健康成长”、“乐起弥渡 悦纳自我——艺术教育与乡村振兴”,一站一个主题,一站一个案例,变化的是地点,不变的是健康。
 
  本次北京活动的成功举办,既标志着全年五站活动规划圆满完成,超预期实现既定的“以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进程中的创新实践案例为切入点,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引领和中小学校实践转化阵地的作用,将实地观摩、现场体验、对话校长和主题研讨有机融合,致力于建立大中小学一体联动和理论实践互促互进的长效机制,稳步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的目标,也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任务,推进转化“健康第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健康促进学校倡议和中国教育部健康学校建设计划,创新传播“师生健康 全国健康”的健康教育理念积累了鲜活生活的实践活动案例。


 
  当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北京大学)”主持人马迎华教授为活动致辞,以联合国健康促进学校和中国健康学校建设的高度,从创新项目成果转化路径和方式的视角,分享了学校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守正创新、赓续前行的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
 
  收官站北京市朝阳区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分校展示活动包括课堂展示、专家论坛、对话校长、社团展示和传旗仪式五个单元。
 
  在课堂展示单元,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分校果春平校长做《基于宜学课堂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评价生态》的主题汇报。果校长提出:构建适合师生发展与提升的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机制,建设教育生态、管理生态和育人生态。“课堂”无处不在,“评价”无时不有。要把课堂建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透过评价使学生成长路径更加开阔、自主,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空间。
 
  师生们通过生动的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研究课,从课堂评价设计、课堂评价语言、课堂观察等方面全面展示学校在“宜学课堂”建设中的阶段性成果。课后,与会干部教师通过对课堂的观察记录,从“课堂评价”中的评价语与评价指标设计等角度,对两节课进行深度交流,分享自己在课堂评价方面的实践经验。教研员从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深度、评价有效度等方面对学校的探索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建议。


 
  “宜学课堂”系列研讨活动由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研部吴兴付老师主持,朝阳区教委教育信息化科科长楚娜、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怀东、小学教研部主任钱守旺、副主任孟青以及小学教研部教研员团队、全区各小学教学干部、教师代表线上线下参加活动。
 
  专家论道健康教育
 
  在专家论坛单元,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分别做主题报告。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李怀东院长的发言主要围绕新生态教育,他强调新生态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融合“生本教育”与深度学习理念,推动教育生态革新与技术融合。新生态通过优化育人目标、师资转型与评价体系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立足新时代新浪潮,李院长强调:新生态教育致力于创造充满关爱与人文情怀的教育环境,推动教育的绿色、开放、和谐与共享。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巧玲从“融入逻辑、融入要素、融入方式”着手,阐释生命健康重大主题融入课程的方法和路径。在深入剖析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后,提出课程要结合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生命与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培养系统性、批判性思维,并通过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王巧玲强调:通过“融合式”学科理解、“回归式”跨学科学习和“共生式”生态实践,推动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全面应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
 
  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龚䶮将快速发展的AI技术和中小学美育教育相结合,借助AI生成的文字和图片来介绍人工智能艺术。在阐述其高效率、可扩展性和创新性,并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等特征后,龚教授强调:AI不仅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也促进了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文等跨学科合作,同时,对AI艺术所面临的原创性、版权和文化影响等伦理争议也要深度关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志强用大量案例讲述委员会以“守护生命 科普先行”为理念而进行的多形式、多角度、多领域、多地域的健康科普活动。从“科普内容实用性不高、传播渠道狭窄”等现实问题切入,他强调了医务人员科普能力对人民群众健康素养能力水平的影响,介绍了委员会在规范化培训、专家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期待更多师生携手前行,为守护全民健康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赫忠慧教授兼顾身心两个方面来讨论青少年健康问题,重点阐述了运动促进积极心理健康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她说,运动除了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症状。中高强度运动能够改善情绪,提升心抗压能力,增强自尊和自我效能,促进幸福感。建议学校、家庭和社区通过科学运动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以及领导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其终身幸福和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宋素丽教授将纪录片教育和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相结合,从鉴赏和创作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情境敏感力、情绪体验力、情感同理力和情志表达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关注现实、相信并创造未来,进而走出“身心灵”困境,成为具有人格力量和全球视野,拥有幸福生活和无憾人生的“更好的自己”。
 
  对话校长 共话宜学乐学课堂


 
  来自广铁一中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南沙区铁英学校的梅杰书记;沈阳浑南创新教育集团总校长、九小灵动教育创始人侯明飞;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分校校长果春平围绕“如何设计宜学乐学课堂”展开对话。
 
  三位校长分别从自身学校实践出发,分享了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梅杰书记介绍了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侯明飞校长介绍了“一堂两断三清”的课堂模式(“两段”分为学科课程和脑动力课程,两段时间依据学情做到科学配比;“三清”指当堂学、当堂练、当堂判),分享了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2024年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的喜人成果。
 
  果春平校长结合“宜学课堂”关键问题介绍了学校通过改变课堂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
 
  作为“中国龙年 强我少年”青少年健康素养提升行动的经典环节,“对话校长”已具备较好的品牌价值和推广潜力。
 
  此外,北京站活动还进行了传旗仪式和社团展示。“校长传旗”是“中国龙年 强我少年”健康素养提升公益行动的重要仪式,这次由马迎华教授、宋素丽教授和果春平校长将旗帜传给分别来自祖国南北方的梅杰校长和侯明飞校长,侯明飞校长也是首站沈阳浑南九小站的接旗校长,这次重新接旗,既意味着这项活动每年都要有始有终,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健康素养提升公益行动将有新的尝试和探索。


责任编辑:王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