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浪潮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飙升至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高达21.1%。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老年群体规模的壮大,更意味着对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的急剧攀升。
在此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工艺设计师张淑芬,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聚焦老年健身服务领域,提出了关于老年健身、养老产业等方面的建议,旨在为构建完善的老年健身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张淑芬指出,体育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多数养老机构和社区未将体育、文化纳入健康养老议事日程,存在体育设施不足、活动单一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张淑芬建议,首先要加大适老化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明确要求,各地新建健身设施原则上100%配置老年人健身设施,公共体育场馆100%提供老年人健身活动场所。然而,数据显示,2020年仅有48.0%的老年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经常性参加锻炼的老年人比例仅26.1%。除健身意识不足外,场地设施等服务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应将普及度高的适老化运动项目和非遗文化体验场地建设纳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荐或必选内容。
在加强老年健身指导体育服务供给方面,要推广门球、广场舞、健身气功等适老化运动项目,以及剪纸、编绳等非遗项目体验,提升老年人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习惯。同时,加快运动健康中心建设推广,加强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建立老年运动健康管理指导人员队伍。
丰富和完善老年体育运动赛事体系同样关键。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核心产品,体养融合以场馆设施管理为基础,以赛事活动服务为核心。参与和观赏赛事能激发老年人锻炼热情,养成运动习惯。无论是竞技类还是表演类比赛,亦或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都能满足老年人社交需求,促进其心理健康。
张淑芬还建议做好适老化文体产品开发。传统体育产品在老年市场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应借助人工智能、VR、3D打印等技术实现产品创新融合,打破老年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时空限制。同时,产业经营者要适应新经济形式,拥抱共享经济、平台经济。
促进养老产业康体结合也十分重要。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和“非遗文化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和非遗文化体验在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鼓励社会资本开办相关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服务。通过这些建议的实施,有望推动老年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此外,张淑芬还提到,体育旅游以其涵盖范围广、包容性强等特点,现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从贵州榕江县的“村超”“村BA”到保定举办的马拉松、匹克球巡回赛等千余场赛事活动,这些成功案例都展示了体育旅游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张淑芬认为,与其他产业相比,体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具有双重优势:一是乡村既是健身休闲与体育产品开发的物质基础,又是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发展共栖的空间;二是体育旅游的包容性强,能与生态养生、乡村旅游、农业休闲、中医药养生、生态餐饮等多种产业聚合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体育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张淑芬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包括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培育乡村体育旅游人才、促进产业融合等。
此外,张淑芬还建议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举办乡村体育+旅游推介会等活动拓展客源市场。政府应出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支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体育旅游理念,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举措,有望充分释放“体育+旅游”的潜力,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让乡村居民切实享受到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