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想起制水梦魇

2018-06-10 20:07:00大公网 作者:荃葵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九六三年香港市民的“水桶阵”轮水苦况\作者供图

 

日前到位于九龙荔枝角的饶宗颐文化馆看《香港百年蜕变》图片展览,一幅拍摄于一九六三年香港市民排队苦候从街喉取水的照片,对比于今年五月杪六月初香港多天以来的奇热无比,且雨水全无,让人百感交集。
 
一九六三年的香港,一月起每天供水四小时,其后更改为每四天才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时,那时期是香港六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全港水塘的存水量仅够全港市民四十三天食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周恩来总理下令建筑东江─深圳供水工程,首期工程于一九六五年三月竣工后,立即开始给香港市民供水,其后供水量逐步增加。供水工程位于东莞市和深圳市境内。一九六五年,新联影业公司摄製电影《东江之水越山来》,内容讲的就是给港供水的故事。笔者也曾往戏院观看,在座观众看到不绝水源流向香港时,不约而同一起热烈鼓掌。饮水思源,港人久罕逢甘露,铭记周总理的恩德,铭记祖国的及时救助,这一幕,感人至深。
 
上述那帧照片,让笔者忆起制水年代,“水桶阵”排队取水者中,有人捱不住苦难,插队打尖,与旁人初则口角继而动武。其时笔者与八名家人住公共屋邨,虽然幸免于外出轮水,但也要忍受每四天一次每次四小时限水的煎熬。家中准备了像成年人那么高的大水桶好几个,其他小水桶呀盆子呀什么的,能盛水的都用上。供水时,全家总动员,洗衣、煮饭、洗地板……“时间大限”将至,各人好像赛跑手快到终点似的,拼尽最后一口气冲线取水!时间到了,水龙头无涓滴了,大家又回复无水时的安静状态,每次用所储的水,都思量再三,务求尽量节约,以免未到下次供水期已把储水用光。
 
笔者少不更事,有一次忘了妈妈的吩咐,做饭时本来应是用一盆水先洗青菜后洗鱼的,我倒转了次序,先洗了脏兮兮的鱼,鱼是给洗乾净了,可是,那盆脏水怎能洗青菜呢?不得已再用另一盆水,被妈妈大骂了一顿,深感对不起家人。
 
著名歌手许冠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了一首《制水歌》,歌词轻松节奏明快却语带讽刺:“又制水真正系无乐趣,又制水的确系无谓,又制水今晚点冲凉……听朝早啲起身,揾定水桶半打……”制水的日子,暑热天有时即使挥汗如雨,笔者也曾试过用湿毛巾揩抹身体当作洗澡。
 
近日听有亲友说:“水费好贵”,起初觉得奇怪,水费是政府管收的,比电、煤及交通费都便宜得多。笔者独居,假如天天在家做饭和洗涤,一季也不过三四十元,若人不在港,好几天没用过家中的水,连续三季也不用缴费。原来亲友一家,每次用水,例必狂开水龙头,说是“这才痛快”,如此浪费,水费怎会少呢?
 
近日连日乾旱之时,水务署署长说香港水塘仍有足够储水量,东江水也照样来,大家不用担心无水可用。但他补充一句,节约用水还是有需要的!话犹未了,乾旱过后,紧接着颱风到来,带来连场暴雨。回首往昔,记取经验教训,香港从来是块福地,然而幸福并不是必然的。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