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环至湾仔因填海工程而获得大量土地\作者供图
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个填海工程位於新界沙田区,亦是新界的第一个大规模填海工程,於一九五○年由一刘姓商人在城门河畔填海,以兴建沙田墟住宅区。香港政府同样在一九五○年填平铜锣湾避风塘,於原址兴建维多利亚公园。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六○年代,香港政府於柴湾与小西湾、启德机场、观塘工业区及红磡湾等地进行填海。而随着香港新市镇的规劃,香港政府亦开始在新界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
一九六六年,为配合屯门新市镇发展计劃,香港政府开始在青山湾填海。一九七○年代,荃湾、醉酒湾(今葵涌货柜码头)及沙田新市镇等都有大规模填海工程。一九七○年代后期至一九八○年代,香港岛及九龙半岛也进行了不少填海工程,範围不仅限於维多利亚港内,例如香港岛南部的香港仔、鸭脷洲及钢线湾(今数码港)等,均进行以兴建住宅为目的的填海。除住宅外,也有填海计劃是为了发展工业的,包括於一九八五年落成的大埔工业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一九八○年,香港的填海面积约有四千公顷。一九八○年代初,地铁港岛线兴建期间,在港岛东部进行了多项移山填海的工程,包括夷平康山,及在太古城、西湾河、筲箕湾至杏花邨海面填海。所得的土地兴建了港岛东区走廊、东区海底隧道及住宅物业。
一九八九年,港英政府公布《香港机场核心计劃》(坊间称为“玫瑰园计劃”),当中不少计劃需要进行填海,包括在赤鱲角兴建新香港国际机场、北大屿山新市镇及西九龙等。一九九○年代初期,港英政府也在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中提出多个填海建议,在中环、湾仔、九龙湾、红磡湾、昂船洲、青洲、交椅洲及竹篙湾等进行填海,其中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劃其后落实,并发展成仅次於中环的第二个核心商业区。因此,一九九○年代可说是香港填海的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