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佛像艺术谈\白头翁

2019-01-04 03:18: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公元一世纪,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佛祖涅槃以后,有一座佛像凌空飞来,降落在葛劳落迦城,这极可能是传说,是信徒们把佛祖推向神坛的故事,但唐玄奘相信,虔诚地相信。公元六四三年,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时,曾专门到于阗国拜见过一座紫檀木雕刻的佛祖立像,高达二丈有余,这麼高大的佛像立像应是中国第一座。据唐玄奘说,那尊佛像还能治病,也很灵验,凡有病痛者,只要依照自己身上哪个部位有病痛,将“金簿”贴在佛像身上的相应部位,病痛即可除去。来求医者甚众,试之皆灵。有点神,唐玄奘深信不疑,他两眼凝视佛祖像,深深拜倒,一次又一次,他觉得那就是他心中的佛祖,佛祖就立在他眼前,那不是佛像,就是佛祖。

  中国的佛像开始从西向东,从北向南如大海起潮,其势不可挡。佛像的雕塑也越来越精美,越来越中国化。出现了彩绘泥塑佛头像,也被称之为流泪的佛头像。这尊“流泪的佛头像”出土於宁夏贺兰县宏伟塔,是宁夏博物馆的一级文物。佛头像绘有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上翘的鬍鬚,下颌用墨线绘出日、月、云状的纹饰,由於环境的变化,佛像眼睛中的黑色釉料融化,流淌而出,彷彿是佛像在流泪,甚是感人,进寺拜佛的人无一人不泣泪。这尊“流泪的佛像”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佛像仪表堂堂,两耳长垂,耳垂外翘,圆脸,细细长眉,凤眼,蓝色的髮髻,眉心处有一颗红色的珍珠。

  随着佛教的迅速传播,佛像在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大量建造,出现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木材在雕刻成品时,往往会出现乾燥裂纹,有时候长长的裂纹会正巧裂在佛像的身上、脸上、头上,这使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欲死不能,欲活难受,痛苦万分,时时饱受灵魂和信仰的无形鞭笞和有形折磨。

  东晋有位杰出的佛像雕刻大家,其名曰戴安道。戴先生应运而出,他用“脱胎换骨”法来解决木雕开裂。但戴安道的名气大,还因为有“雪夜访戴”的典故,故扬名青史,反倒让他的佛像雕刻显得多少有些暗淡。戴安道雕刻的佛像只言佛祖所着袈裟,确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艺,可惜传之后世的作品少而又少。

  戴安道东晋人士,大儒大家亦大经大雅,与王羲之五子王徽之为友。能彻夜长谈毫无倦色。王徽之并非佛教信徒,也从不进庙。一次去找戴安道,有人引到一寺院门前,言戴正在寺中作雕塑。王徽之不进庙,索性坐在寺前石阶上等候,一候再候,一等再等,久等不见,王徽之渐躁,拾阶而上,本意“兴师问罪”,谁知一看戴安道雕刻的佛像,竟然如神降身,双膝跪倒,且长跪不起。王徽之视天下无人,服过谁?

  说有一天夜裏,王徽之夜读,不知道读的何书?读到哪章哪节?忽然想起戴安道,於是连夜乘小船逆水而上去戴家夜访,风雨一夜到戴家,谁都没想到,谁也不可能想到,王徽之令船原路顺水而下返回,但也撂下一句千古名言:“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有一次戴趁兴去访王,也是一路春风一路诗,快到王家,有一寺庙正在雕塑佛像,此门是非进不可,王家可以不去,佛家不可以不入。进去一看,有数位匠人正在大殿前的簷柱上用麻布片和漆在包裹簷柱。戴安道急忙趋前探问,方知此举可防止簷柱乾裂。戴甚受启发,想用此法雕佛像,亦可避免佛像乾裂,其法在行业中称“脱胎漆器”,戴出庙就往回走,有人提醒他王家在望,尚未探访。戴亦言,必先回去一试,何必见王?

(未完待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