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影视作品中的郑贵妃形象 资料图片
万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年)五月初四,发生了“明宫三案”裏的第一案—“梃击案”,时间是这一天的傍晚时分,地点是门禁森严的东华门。一个名叫张差的流民,竟然如入无人之境,手持枣木棍入宫,向慈庆宫(今南三所以南的位置)的方向直奔,宫深似海,一介流民,竟好似熟门熟路。过第一道门时,只有两名宦官把守,一名六十多岁,一名七十多岁,根本不是张差的对手,他轻鬆将二人打倒,过第二道门,竟寂然无人,他便直奔第二道门,他的前方,就没有防线了。他一往无前,一步一个台阶,轻鬆窜上慈庆宫正殿,这裏面住着太子朱常洛,他的攻击目标,不言而喻。
但张差扑空了,当时,朱常洛刚好不在慈庆宫。迎接他的,是太子的内侍韩本用,还有七八个闻声奔来的宦官。一番厮打之后,张差在殿檐之下被制服,交东华门的守卫指挥使朱雄收监。几番曲折的审讯之后,张差终於供出,是马三舅、李外父把他引荐给一个不知名姓的宦官,他跟着这名宦官到了北京,指使他打入宫,若打死小爷(指皇太子),吃也有,穿也有。还说刘成会领他进去,“你打了,我救得你。”刘成是郑贵妃翊坤宫的有权太监,梃击一案,必与郑贵妃脱不开干系。
此时的郑贵妃,已被推到悬崖边上,纵然万千宠爱於一身,但蓄意谋杀皇太子,也是罪不容赦。郑贵妃感到背后一阵阵冷风颳过,让她浑身瑟瑟发抖。没有人能救她,她只能自救,自救的方法,也只能是哭。女人没有别的武器,女人的武器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因为女人的泪水,最能让人动恻隐之心,更何况是万曆皇帝意乱神迷的郑贵妃呢?郑贵妃当着万曆的面,给皇太子朱常洛跪下,太子亦跪,二人相对而泣,让坐在一旁的万曆皇帝也泪如泉湧。
郑贵妃这一哭,哭出了安定团结的新局面。五月二十八日,万曆皇帝来到慈宁宫,在朱常洛母亲灵前召见六部五府大小九卿。那一天,他一袭白袍,头戴白冠,立於左檐前石栏中;朱常洛头戴翼善冠,一身青袍,侍立在万曆右侧;朱由校、朱由检等皇孙、皇孙女四人一字站在左边阶下。万曆拉着朱常洛的手,对大臣们说:
“自圣母升遐,朕心哀痛无已。每遇岁时及祖宗忌日,必躬祀几筵。张差闯入慈庆宫,持梃伤人,震惊皇太子,朕心恐惧不安。朕思皇太子素称仁孝,今年已三十四岁,惊皇太子,朕岂有不爱之理?且诸皇孙尤朕所深喜,为何外廷纷纷疑我有他意……你们都看见否?如此儿子,谓我不加爱护,譬如尔等有子如此长成,能不爱惜乎?”
於是,万曆下令,“只将风癫张差,连同太监庞保、刘成三人决了,其余不许波及。”
朱常洛也说:“只决了三人便罢。”
於是,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盲流张差,至於“风癫”,不过是古往今来掩盖案件真相的一个通用的藉口而已。
而真正的责任者郑贵妃,则安然无事。
朱常洛不会想到,他的宽容,让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万曆皇帝去世十天之后,万曆四十八年(公元一六二○年)八月初一,三十九岁的朱常洛终於继位,他为自己準备了一个年号,準备在登极第二年使用:泰昌。
朱常洛终於从慈庆宫住进了乾清宫。乾清宫是明代帝王的寝宫,也是紫禁城后廷最重要的建筑——这一点已经从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覆琉璃黄瓦的外观中得到了体现。殿前月台周以白石栏杆,左右设铜鹤、铜龟各一,还有日晷、嘉量各一、鎏金香炉四座,正中出丹陛台,连甬路与乾清门相接。到清朝前期,这裏还是皇帝的寝宫,到雍正时代才将皇帝寝宫移到养心殿,一直到清朝灭亡。
几十年的太子生涯,让朱常洛感到无比憋屈,所以一旦当了皇帝,当了人世间至高无上的主,他立刻开始放飞自我,“日夜纵欲,尽情挥霍着寻欢作乐的特权,似乎想要短时间内将自己几十年不快乐的人生,全数加以补偿。替这把乾柴添上烈火,使之迅速烧为灰烬的,恰恰正是他以往不快乐的根源郑贵妃。”
(编者註:“乾清疑云”之二,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