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閒话烟雨\天下第二行书\白头翁

2019-07-04 03:03: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局部图) 资料图片

  北宋还有位大书法家、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曾巩的书法是北宋乃至中国古代书法大家也。行书、隶书、草书,书书上榜,提笔皆“圣书”,以他六十二岁时写给其同乡的一封书信《局事帖》为例,全信不过一百二十四个字,信中的内容不过是感谢他的那位同乡朋友对他的支持,其价值完全在字。二○○九年曾巩的这封家书被拍出1.08亿,创出天价,谁想到七年以后,二○一六年五月十五日,此帖又被拿出来拍卖,起拍就是一点三亿,拍得二点○七亿,每个字平均一六六点九万元。曾巩好生了得。

  再看一张颜真卿的借条。

  颜真卿大名鼎鼎,学书法没有临过颜真卿字帖的人是出不了门的。曾巩就在临颜帖上好生下过苦功夫、硬功夫、真功夫。

  颜真卿留下的这张借据就是《乞米帖》,其文如下:“拙於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秖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辛。仍恕千烦也。真颜状。”

  颜真卿真够惨的,不得不行乞借米度日,可见当年安史之乱时期民不聊生,连颜真卿这样的官员人家也吃了上顿愁下顿,这也看出颜真卿为官清廉,宁肯为五斗米乞借,绝不和世之贪官同流。同时也说出了一个社会现象,国乱无文化,颜真卿这张借单放在现在可以换多少米?有人谓之,你计算一下,二点五亿人民币能换多少粮?安史之乱的唐王朝,《乞米贴》一文不值。颜鲁公还留世一幅珍宝,堪称国宝,即公元七五八年的泣血悲书《祭侄文稿》。后人皆崇拜颜鲁公为楷书大家,楷书第一人,其《祭侄文稿》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与天下第一行书王右军的《兰亭序》堪称伯仲。天下第一行书其书难觅,而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藏於台北故宫博物院,年初曾在日本东京博物馆展出,据说排队等候进馆一饱眼福的人,有从美国、巴西赶来的,更多的是从中国专程赶去的,长长的队伍排出足有几里路。

  安史之乱让颜真卿遭受大灾大难,其侄儿颜泉明九死一生逃至蒲州与颜真卿相见,叔侄竟无一语相叙,只能抱头痛哭。颜泉明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所带竟是其父颜杲卿的一根腿骨,他弟弟颜季明的头骨。五十岁的颜真卿老泪纵横,悲愤之极,哭天祭地,执笔作悼文,就是《祭侄文稿》。当时颜真卿即悲又愤,既苦又恨,所有情感,直贯笔下,笔锋时冷时利,时露时藏,时亢时沉;行笔乍行乍晦,乍起乍落,乍悲乍愤;墨色或润或枯,或浓或淡,或颤或壮;结构或聚或散,或走或立,或张之舞之,或聚之团之,或连绵起伏,或滔滔不绝,或一峰独立,或蓦然回首。写到最后,“呜呼哀哉”,字形已失去控制,竟然字如山洪,字如猛兽,字如神鬼相符。《祭侄文稿》博大精深,深入渊,厚如土,高如山,情似海,令人景行仰止。公元七八五年(贞元元年),颜真卿被囚禁在蔡州龙兴寺中,写下他最后一纸书帖,《移蔡帖》,但那是一幅大气凛然的楷书。

  颜真卿的字不但美若仙,亮若星,其颜如玉,其骨如钢,一纸阳刚之气,通篇刚毅之场。专家在解说《乞米帖》时说,其下笔后,一气运到底,一气顶上天。“横折”“竖弯”笔画时,“笔锋多不离开纸面,只是稳重地提起,然后折转换方向逐渐按笔,没有明显的重新起笔,字字开阔,风骨凝厚。”西汉大文学家、哲学家杨雄就曾指出“书心画也”,“书可观而不可尽”。颜真卿真大家也,他独创颜体,独闢蹊径,独领风骚,独立潮头,独享风格,颜真卿,中国书法入云之高峰。

  (“书法之外”之八,标题为编者所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