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文作者节临《莊子逍遥遊》。\作者供图
何绍基(一七九九年至一八七三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广东乡试考官、提督,视学浙江,擢四川学政,后被罢官。晚年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
蝯叟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於世。笔意纵逸超迈,醇厚有味,誉为清代第一。他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六十岁开始临习汉隶,《礼器碑》、《张迁碑》、《衡方碑》、《石门颂》等名碑,他都数十遍乃至百余遍地去临习。然后博採众长,融会贯通,卓然成家。沙孟海在《近三百年书学》中评道:“何绍基各体书,隶书第一,他的境界,虽没有伊秉绶的高,但比桂馥来的生动,比金农来的实在,在隶家中,不能不让他佔一个席次。”可见何绍基的隶书确实影响深远。
何绍基曾言:“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说明他对中锋的理解。《清史列传》中说何绍基“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可见这“回腕法”也是相当吃力的。我们可用自己习惯的执笔去临,这幅《莊子逍遥遊》是节临我旧藏的《何绍基隶书四屏》真迹。对临原作,笔道和墨色都非常清楚,纤毫毕现。何绍基这幅作品,点画丰腴劲健,结体宽博厚重,已属晚年炉火纯青之作。他的横画也很有特色,起笔从下而上入纸,不少横画都是两头微微上翘。基本不见燕尾,捺画也少肥大。逆势运笔,方圆并举,特别注重粗细、疏密、避让、呼应。才会写出蝯叟隶书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