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文艺.青年\于媛澄

2021-04-19 04:24: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林奕含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资料图片

  高中三年,我修读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朋友总戏称我为“文艺青年”。但真的文艺,不是咖啡馆裏看书,天台赏月;也不是柳下弹琴,对湖作画,更不是我这种只懂背诵书本的人。当我们看到感时伤怀,即兴赋诗的人,便认为这是文艺的,其实不然。

  真的文艺,是内心的苦涩。早前阅读了台湾文艺作家林奕含的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深受启发,令我不禁沉思,文学到底为何物?有人说,文学有时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情感,是一段故事。

  而林奕含却告诉我,文学及语言竟能成为诱姦与哄骗之物。它在加害者对受侵害者不可逆转之剥夺和取乐中成为残忍的同谋,背叛了沟通和文明,也使人迎向了失语和疯癫。

  她说:“我已经知道,联想,象征,隐喻,是这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於是她叩问:艺术它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即使某个思想体系它本来有非常非常多的裂缝,只要用语言,用修辞,用各式各样的譬喻法去弥补,这个思想体系最后就能变得坚不可摧。引用胡兰成在《今生今世》裏的一段话:“我有爱玲,却又与小周,又与秀美,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我只能不求甚解,甚至不去多想,总之它是这样的,不可以解说,这就是理了。星有好星,雨有好雨,人世的世,亦理有好理。这样好的理即是孟子说的义,而它又是可以被调戏的,则义又是仁了。”这麼说来,所谓真正文人那个千锤百炼的真心,到最后竟然只变成食色性也而已啊。

  林奕含继续叩问:会不会艺术从来就只是一种巧言令色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他不停的创新形式,像翻花绳一样创造各种形变各种质变,但是这些技法会不会也只是一种巧言令色而已呢?在文学的信仰彻底崩塌前,她拚了命地不断地给它填加足够的形容词,口上说着拒绝让它成为主语的角色,但她写的每一个字都在不断地执拗地巩固着它的主语的地位。在她去世前的最后一个採访视频中,她说:“错的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我们。”

  《小王子》裏也暗示我们,生命中那些精彩的部分,都是说不出来的那一些。你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但别人不理解,所以你不能说;你画了一幅“蛇吞象”,但别人却说这只是一顶帽子。心裏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这是幸运,但身体依旧是普通人的身体,这是悲哀。所以我想,林奕含之所以会作出如此批判,是因当大千世界的奇伟瑰丽被现实挤作一团,产生的大多是痛苦,无处宣洩的,而这是文人们所必须承受的。

  内心世界越是华美,在现实生活裏越是抓耳挠腮。“知乎”上有个对於文艺的阐释十分精彩:那些表现在面上的,不过是千分之一,我们就讚叹其瑰丽,殊不知那只是大千世界在心裏激荡,撞出来的血,显现在脸上的腮红而已。我们总以为那腮红是文艺,其实裏头那摊血才是文艺,但是我们没法看到,看到了也不会相信,那摊血腥才是世间美好的本源。青年给自己抹上了腮红,就宣称自己文艺,面上倒也说得过去。对的,真正的文艺,从来不说话。

  林奕含最后说道:“我们都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缘情而绮靡’,还有孔子说的‘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这些学文学的人,像胡兰成,我们明明都知道一个人说出诗的时候,他应该是言有所衷的,他应该是‘思无邪’的。所以其实这整个故事最让我痛苦的是,一个真正相信文学的人,他怎麼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语境呢?”

  如果要解答她的话,我想分享木心在《文学回忆录》写的文字:“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这仅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麼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觉、自识、自评。”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其实在於你自身,你从中学到什麼,从中悟到什麼,都是你的获得。同样的,你若认为文学是虚假的,那便是虚假的吧。文学是前进路上的永不磨灭的灯塔,它的意义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敬畏而真诚地生活,就是文学的意义与价值的体现。

  於我而言,阅读文学是一次对灵魂的追寻。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何尝不是一个把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客体世界重新还原为活的存在的过程呢。李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髮,朝如青丝暮成雪。”慨叹时间飞逝,人生短促;《汉乐府.长歌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令我们不禁想到现在懒惰的自己,劝勉青年奋发图强。

  作为读者的我们,多多少少能在作者经营的世界裏发现自己的影子。林奕含也提到,在阅读的时候,当你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实的。如果在阅读的时候你感受到了美,那也都是真实的。那麼,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探讨深层自我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对灵魂的追寻呢?

  阅读文学,是弘扬一种人文精神。例如孟子说,作为精神价值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如果没有这种“心”,就“非人也”;荀子则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以至於现代文学中,鲁迅以《呐喊》一书唤醒麻木,懦弱的中国人,令一代青年热血沸腾……

  在众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大多包蕴着对於我们现代社会生活来说极为可贵的人文精神,借助阅读文学作品去发掘它,进而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把它发扬光大,也正是我们青年的责任。

  阅读文学,更是帮助我们找回丢失的情感。以往文人大多在当自己仕途失意,一腔激情被抽离之后,有感人生开始变得平庸和空洞。但在这多变的时代、激烈竞争的社会中,青年何尝不是也丢失了许多曾给我们许多心灵慰藉的温情?而日常生活的琐事、忙忙碌碌的人生,不仅时刻考验着我们的人性,也正日益磨损着曾蕩漾在我们生活中的诗情。难怪周国平要在他的一本小册子《人与永恒》中这样感慨:“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了起来。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无限和永恒。”

  生活中,遭遇到压力或艰辛是难免的,但如果我们拥有着一份生活的激情,我们就有了挑战它们的勇气。浸融着诗情的忧鬱,往往会淨化人的灵魂,而诗意的悲怆,更可以使人趋於崇高。

  学会欣赏文艺,那才是青年该有的模样。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