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经纬/“自由”词源考\海 龙

2021-04-28 04:24: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自由”是个美丽的字眼,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除了精神自由,还有体能和物质上的自由比如身体、行动以及经济支配、享受方面的自由都是我们期许的目标。

  自由一词又是个古老而新鲜的字眼。它的内涵经历过多次嬗变。很多人以为它是个舶来品或近代从日语借来的,其实不是。

  有趣的是,在西文裏,“自由”一词有两个语义词根,即“liberty”和“freedom”,它们各有来源而且意义独立。换句话说,自由在西方是要用不同描写和认知才能完成的。Liberty在英文中生成约在十四世纪,它源於古希腊概念,原意一是指非奴隶的自由民,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二是指由奴隶而解放者。亚里士多德给它的定义为自由民,相对於奴隶;即不被别人统治的人。同时,它也有基於平等的意味。这个“自由”在古希腊只给予男子,连女性公民都不享有。

  而freedom一词产生於十二世纪前,意指不被束缚或控制。它在哲学和宗教上则意味着自由信仰和意志,不受奴役。这一点它跟古希腊liberty相似。这个词另外还有不被操控、不为束缚及随性而为的意味。

  自由的本质是个哲学名词,它代表着一种信仰和理念。其核心应是责任和约束──为了真正的自由,你必须放弃一部分自己的欲望,不能任性而动,而且要对自身的行为负责。据统计,西方思想家对“自由”的定义有二百多种,以至於有人说因其概念太芜杂,“自由是一条变色龙”。

  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给自由的定义最简单有力“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於他人的任何事情”。而今天世界一般公认“自由”的概念源自“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於恐惧和匮乏”。

  基於此,我们可知,自由决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为所欲为”。那样只能把个好端端的社会变成丛林世界。自由本来就以不侵害别人的自由的为前提,它是有严格限制的和条件的。损人利己的“自由”不论用什麼花哨的色彩包裹,都经不起正义和伦理的考验。人类社会曾经有过一段“强权即自由”的历史,但这种霸权主义在当今世界吃不开了。

  自由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约束,因为只有约束了,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换句话说,如果人人都强调自己绝对意义上的自由,那才真正成了个不自由的世界。为了“自由”,你必得服从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公序良俗;在这个框架下,您才能享受您应该得到的那一份自由。否则,每个人都坚持要自己为所欲为的“自由”,这个世界肯定是胳膊粗拳头大的人才能得到这个自由。而这样“自由”的结果是反抗或永无休止的纷争。

  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曾喊过激动人心的口号:“不自由,毋宁死。”但是罗兰夫人也说过:“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自由,有时候也能成为非常弔诡的一个悖论。

  有人论述,自由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它本质上受着非常严格的限制。比如说,火车在轨道上跑的时候,它可尽情发挥其机器功能自由地快行慢驶,但它却不能有越出轨道的自由。越轨就是违背它行动自由的自由、成了危害其生存自由的自由、就最终变成结束其自由的自由。那不是自由,是自杀。如果自杀者都行使其“自由”没人阻止,他杀完了自己以后,他的自由就随他的自杀同归於尽了。所以,法律和道义有阻止自杀的责任和自由。

  汉字“自由”并非源自外来而是出现在汉代。它字面意思是原始状态,由本性发展或行动,据考源出佛教文献造词。除了佛经,汉乐府名诗《孔雀东南飞》裏就有“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这裏的“自由”就已经有了今天所蕴的含义。

  当然,在汉语裏面“自由”原始义不止一个词可以囊括。这裏的“自由”与自在、自主和自然皆相关联。佛教中自由和自在并非悠閒舒泰之义而是喻不受烦恼束缚、不为外境所侵能做自心主人的状态。当然,近代日本人福泽谕吉将freedom译成“自由”时借用并发展了它的内涵,使它成了一个现代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