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东言西就/当书展邂逅“读书”\沈 言

2021-07-19 04:24: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延期一年的香港书展,终于在炎热的七月重临。书展开锣当日,我便迫不及待赶奔现场,仿似赴一场经年之约。游走于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展位之间,《读书杂志》赫然映入眼帘,蓦然发觉,原来久别重逢的不只是书展,还有“读书”!

  关于《读书》杂志的尘封记忆,一下子复活。大学时期,翻阅《读书》无疑是文史哲专业生储备谈资与滋润学养的标配,即使读之不甚明了,乃至有时竟意外变成催眠读物,却乐此不疲。及至负笈港澳,父亲便一力承担了购书任务,每一期都不会遗漏,经年累月地积攒,等待着女儿归来的检阅。东北老家至今还保留着小山一样的《读书》杂志,尽管书页已经泛黄,却仍然不捨丢弃。

  遥想当年,一九七九年由北京三联创办的《读书》杂志,作为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人类思想文化世界的复杂与多元,不仅集结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而且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素以引领思潮闻名全国。二○二一年由香港三联创办的《读书杂志》,依然秉承《读书》传统,以推广阅读为使命。联合出版集团副总裁、香港出版总会会长李家驹在发刊词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如果没有读者,出版就没有未来。因此,推广阅读是出版社的天职与使命。”正是为了秉承三联传统,坚守文化理想,才有了港版《读书杂志》的创刊。虽然时隔四十二个寒暑,但港版《读书杂志》与内地版《读书》杂志,在激荡思想、推广阅读的宏愿与初心上,却是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港版《读书杂志》六大板块各有侧重却又相得益彰,其中,“文化焦点”聚焦文化热点和文化议题并为读者荐书;“书人书事”记述与书相关的人和事;“名家专栏”邀请学者漫谈读书体会和文化现象;“出版人语”由资深编辑执笔道出鲜为人知的出版幕后故事;“书评”由资深文化人推介近期值得一读的好书;“阅读最前线”则特选新近出版好书为爱书人分享季度喜阅。

  细阅《读书杂志》试刊号,这一期“文化焦点”聚焦备受关注却鲜获深入研究的“香港文化遗产”,由邹兴华和廖迪生两位专家讲述考古发现的香港与香港非遗清单的渊源;“书人书事”追忆和致敬四位逝去的文坛巨匠或学人大师,毛升记傅高义、止庵说奈保尔、何杏枫谈张爱玲研究,梁款忆黄霑;“名家专栏”则有郑培凯重温书香的笔墨记忆,陈万雄借四书人语谈阅读启蒙与报刊文化,许纪霖辨阐明古学和吸收异教的名与实,林沛理分享隔离下读书的发现,刘智鹏重新阅读当代世界历史转折下的中国,陈国球在台湾张望香港文学……真知灼见润泽书香,为读者提供不一样的阅读视角与体验。

  思绪万千之际,不禁感慨今时今日经营纯阅读文化杂志殊不容易,港版《读书杂志》逆势而生,且汇聚内地与港台一众文化名人,包括李焯芬、金耀基、陈平原、陈万雄、梁元生、许纪霖、郑培凯、关永圻等,组成顾问委员会,可谓苦心孤诣、盛意拳拳。一如中国近代杰出出版家、教育家张元济所言“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但愿《读书杂志》以文化聚力,以思想会友,在香港落地生根,于华文世界香远益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