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探秘元洲仔\厉放

2021-08-17 04:23: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元洲仔岛上建筑。 资料图片

  元洲仔,位于新界大埔区新市镇东部,吐露港西北,并非绝密之境,交通亦方便可达。所言“探秘”,概因居港多年,却不知这里曾是香港历史上一个已消失的岛屿,并有香港政府列为的法定古蹟──前政务司官邸。

  在一个港岛落雨新界晴的周日,我走进由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所属的“元洲仔自然环境保护研究中心”,跟随生态导赏员展开探秘之旅,窥视沧桑历史之痕迹。

  元洲仔曾是一个因珍珠而著名的小岛。早于公元九六三年,南汉于大埔置媚川都,在大埔海(今吐露港)采集珍珠,多聚集于元洲仔一带。宋朝时达巅峰,与广东合浦(即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齐名,至明朝中叶采珠事业才日渐式微。元洲仔上的前政务司官邸建于二十世纪初,当时岛屿与内陆有一条基堤相连。自一九七○年代末期,吐露港之汐落潮升被导入大埔新市镇发展的河床,昔日小岛在填海工程中变成与内陆相连的海岬,其岛屿身份,与岛上之官邸成为历史一页。

  岛上之建筑──前政务司官邸,为二十世纪初典型之传统英国殖民地式建筑。以红色石灰和红砖砌成,楼高二层,配以水泥造仿木方格作外墙装饰。建筑由游廊围绕,呈对称布局,具遮挡阳光、避雨、挡风及休憩之用途。揭示当年居于此处的官员喜于亲近大自然,借游廊半露天之便,坐观吐露港舟帆远扬,饮high tea、听鸟鸣,一解思乡之情。倾斜的红灰色瓦屋顶模仿了中式传统建筑风格,令这座殖民地建筑平添醒目本土色彩。屋顶设有灯塔,早年于晚上为吐露港行驶的船只引航,为另一主要特色。凭栏依窗,花繁树茂,如诗如画。海风拂面,岁月知味,低吟轻叙,如烟往事飘已远。抚今追昔,却也好奇为何此地会有这座官邸,如此典雅美丽?

  一八九九年英国租借新界后,决定以大埔作为新界行政中心,当时的香港政府即于元洲仔兴建新界理民官官邸,于一九○六年落成。一九四九年,该建筑物改为新界政务司官邸,曾有十五位政务司入住。一九八三年,该建筑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一九八六年,整座建筑交由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使用,遂发展成自然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沧桑岁月,时移世易,人事代谢,这座屹立不倒的昔日建筑,作为一个历史节点,被编织进香港百年激荡的记事绳结上。

  除了发思古之幽的建筑,还有屋前廊后的英式花园。漫步其间,赏心悦目,心随境转。

  英式庭园孕育了超过一百四十种植物,从细小蕨类到成熟茂密的乔木、本地以至外来物种,生态非常之丰富,包括六十年以上爬满多种共生植物的白兰树、以香港命名之香树(土沉香,据传开埠时香港仔为土沉香集散之地,“香的港口”由此而来,后冠之于港九,名“香港”)、树龄超过三百年的樟树、树冠雄壮超百年的紫檀树等。

  庭园中央高耸一棵红皮糙果茶树,外观如伞形,躯干光滑,枝繁叶茂,最特别之处全树橙红色外皮。初见,以为是园艺工人涂抹的“保护液”,细观,方知为本色。正啧啧惊叹,又闻这是一棵纪念树。时任新界政务司锺逸杰为纪念交通意外逝去的孩子在花园种下这棵特别之树。

  离开花园,走去元洲仔岩岸石滩,一探吐露港之海洋生态。在元洲仔还是一个“圆”形“洲仔”(小岛)之年代,四面所环大埔海。一八九九年,英国人占领新界后,大埔海被称为吐露港。自一九七○年代末起,因应城市发展,成为填海筑路的对象,东部和南部海岸线经已完全被填平。

  今日吐露港是个半封闭海湾,水流缓慢,湾内孕育了多样物种。元洲仔岩岸看似只是一片经历着日月潮汐,浪湧水拍裸露光滑的石头,但其实众多的岩岸生物就栖息于石缝隙间,为了适应极端多变之生态环境,它们演化为诸多独特之构造。据港大专家报告(二○一七年三月)在吐露港海域发现四种濒危物种,亦辨别了在吐露港及赤门海峡发现的八百九十个海洋生物品种及一百○四种水鸟。低头岩缝寻生物,抬头忽见一群白鸟掠过天际。原来附近有一个鹭鸟林,大小白鹭在林中筑巢、繁衍栖息。目击“一行白鹭上青天”实在惊喜。

  吐露港还是香港仅馀的潮间带,孕育出香港东面水域最大红树林群落,成为海洋生物幼体之摇篮。然而,令人难过的不仅是城市化发展,填海筑路,改变了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现代垃圾更是严重威胁。每天潮涨汐落后,都有许多人为垃圾漂浮上来,不仅有体积可观的簇新垃圾,亦有很多经过多年被紫外线分解成很微小的微塑胶。它们不仅最难清理,还有机会被海洋生物吞吃,经过食物链转而被人类食用,最终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另外,吐露港是全港最常出现红潮之处,红潮令海水缺氧,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念及此,这片海天一色的水域多了一抹沉重。

  元洲仔探秘,不仅发现香港更多内涵,历史印迹,亦令人深思我们该如何将可持续生活模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有效地保育海洋生态?这道未解之题,有待我们去持续探索和解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