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君子玉言/香港老味道\小杳

2021-09-08 04:27: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陆羽茶室位于中环士丹利街二十四至二十六号。\资料图片

  香港一方面看起来有点高冷,中环白领云集的地方,人们脚步匆匆不苟言笑;另一方面又有点喧闹,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城堡中;还有一方面则沉默勤恳,埋头揾食,无心旁顾。但香港也是一个特别传统的街坊型社会,市井烟火尽在茶楼中。

  在香港,几乎无人不知陆羽茶室。搭的士只需讲“中环陆羽”,司机会妥妥送达。关于陆羽,一代又一代食客在这里品茗饮汤,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在这里感怀留墨,一代又一代过客在这里探寻访古。你来这里喝个茶,很可能被巷子对面等候的相机拍入镜头,成了某篇网文的背景图主角。来港几年,曾到过陆羽三四次,起初懵懵的,以为老香港都这样。后来才发现它是老香港殿堂级的“老咖”,值得好好品味。

  人知陆羽是茶圣,以为茶室只是茶楼,解渴不解饿。但在陆羽茶室,有茶有饭。谷歌上介绍“This long-running Chinese restaurant with old-fashioned décor offer Cantonese-style  tea & dim sum.”其所在的中环士丹利街(Stanley St.)二十四号是孙中山革命时兴中会举行会议的地方,亦是一九○○年创刊的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所在地。茶楼创于一九三三年,迄今近九十年。初在永吉街,一九七六年搬至此地,得到霍英东、郭得胜、王宽诚、何添、何贤等近二十名熟客富商投资。一九九○年陆羽购入所在大厦一半业权,遂改名陆羽大厦。时至今日,一直保持老样子老味道。若拍老电影,陆羽茶室不用装饰,本色出场。

  陆羽的“老味道”,在其经营的老模式。数十年来,陆羽的股东一直是同一班人,老股东去世后股权便直接由其家族代表承继,每年继续分享股息。门童一直聘用包头印度人“阿星”(印度人中锡克教徒多以Singh命名,港人音译并统称其为“阿星”)。陆羽共三层,一楼留给熟客,二三楼给其他客人,熟客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位子,服务生也相熟,彼此默契。陆羽一直不用冷冻货、不用机器,坚持用新鲜食材、用手工,比如粉果用的就是米饭研粉开皮的古早手工方法。这一手一手打製的模式,不仅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态度。

  陆羽的老味道,在于其几十年不变的老风格。所有摆设仍沿用上世纪三十年代岭南风格。中式的木卡位,包间是隔断式的,包间门上有雕花。西式大鐘、中国书画、古董屏风、铜制吊扇。连菜单都老得有腔有调,泛黄的薄纸装订成一本,从右至左印着红字,写着当日菜品。点餐就在纸上画,然后撕下来。点心单每周五更换,有的点心,这次吃不上,就要等下个月了。堂倌穿着白色中式对襟衫黑裤,多数上了年纪。有一位五十上下的陆姓服务生,戴着眼镜,斯斯文文,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他写的书法,录的是苏东坡写黄州的一首诗“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字迹清雅端方,颇有功底。不愧是陆羽的堂倌。

  菜式也是地道的风味,分鹹品甜品饭麵小食,一张单上有五十种,多为五字命名,特别有韵律感:上汤绉纱角、鲜虾荷叶饭、北菇糯米鸡、脯鱼烧腩卷……许多菜沿袭了八九十年,食客从爷爷传到孙子,有人在这里吃了五代人。蛋黄麻蓉包堪称我的“初恋至爱”……

  陆羽的老味道,在于其富有传奇的老故事。文人墨客在这里高谈阔论,书画家如黄君璧、张大千、黄永玉等,粤剧红伶如薛觉先、新马师曾、梁醒波、白雪仙等,不时唱酬饭叙于此。茶室保存张大千写赠六呎长的《黄山松云》,上题:“客居香澥,匆匆经岁,不时与二三朋旧,啜茗陆羽,往来既久,遂成熟客,尝戏为口号云‘满堂争看张夫子,识得虬髯不用猜。’顷将别去,朋辈佥称,不可无以留念。爰写黄山松云以代题壁”;作家董桥隔三岔五就在专栏中写“我在陆羽茶室遇见林青霞的一位影迷,五六十岁的绅士,西装领带袖扣考究得不得了”……

  一九七五年英女王访港,想到陆羽茶室品正宗广式茶饮(当时还在旧址),但老板却以位子订满将其拒之门外。也曾有亿万富翁被枪杀、古董字画被偷,但依然没有影响这里的生意。讲风水的香港人并不在乎,依然会在第二天如常来到陆羽茶室,或许是因为香港有过太多的恩怨情仇,人们早已习惯了江湖传奇,更可能是太爱陆羽。

  “请到陆羽茶室等我,地址是士丹利街二十四至二十六号,我会在那里等你,你一定要选择坐在一楼。试试在右边挑一张桌子,有镜子和木椅的那种厢座,坐在那幅水墨画下面……”二○○八年LV公司与SoundWalk公司合作出品了声音漫行之旅,舒淇讲香港故事,开头就讲了陆羽。

  每个爱香港的人都有他与众不同的一个理由。香港的老味道或许是其中之一。那是香港的人情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