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虽有小众化趋势,但有许多术语却早已大众化,在生活中留痕颇深。比如,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的“有板有眼”、“一板一眼”、“没板没眼”等,都是京剧术语(虽然严格地说,有的术语形成时间比京剧还早,如“有板有眼”出自明代王骥德的《曲律》:“凡盖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以板眼为节制,故谓之板眼。”明朝还没有京剧,但由于京剧的影响力,人们自然先想到京剧,而不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典籍),这些术语在生活中都另有含义,如“有板有眼”,用来形容一个人行为规矩、做事稳重,“一板一眼”,则形容得更为具体和准确。
京剧的板、眼,一般对应音乐的强拍、弱拍,如一个四二拍(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两拍)的节奏,第一拍为“板”,第二拍则为“眼”,称作“一板一眼”,是京剧里的“原板”,原板是所有板式的基础形态,节奏强弱鲜明、稳重、规矩的原板,仿佛象征着一种生活原则,自然容易跳出戏剧,在生活中扎根。相反,若说一个人说话、做事杂乱无章,就说他“没板没眼”。但“没板没眼”在京剧里却没有贬义,而是“散板”的特征。散板唱腔因为没有板眼约束,演员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自由处理各个分句和某字某腔的长短高下。散板貌似没规矩,也不是主要板式,但最不好唱,行内有“散板要准”的要求。散板最考验琴师,琴师不能死抠曲谱,而且必须会唱这段戏,才能和演员配合默契。生活中也有一些“散板型”人,不拘礼法,但本质优秀,给这种类型的人当“琴师”可不容易。
有一句熟悉的话,叫做“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或“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是说在做一件事情时,有人说好话、有人说坏话,“红脸”、“白脸”一起戏弄或欺骗当事人。“红脸”、“白脸”与京剧脸谱有关。在京剧里,一般把忠臣或好人扮成红脸,把奸臣或者坏人扮成白脸,红脸是正直的象征,白脸则象征奸邪,如关公是红脸,曹操就是白脸。这样的角色一出场,观众从脸谱上就能看出是好人坏人了,在艺术创作中,称之为“脸谱化”。
还有一些术语如“行云流水”、“字正腔圆”等,也和京剧有关。前者特指京剧的流水板,唱腔流畅优美,就像漂浮的云和流动的水;后者所说的“字正”,是指字的发音要准确,“腔圆”就是旋律要优美、有韵味,“字正”才能听懂,“腔圆”观众才爱听。在生活中,我们说某件事完成得顺利、干得漂亮,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若夸一个人说话好听,就说他“字正腔圆”,当然这只是浅层含义,还可以引申到许多方面,比如言行标准、观点正确等。我们习惯将一个公司的顶梁柱(骨干人才)称之为“当家花旦”,“花旦”是京剧的一个行当,在这里显然也被生活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