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东瑞

2021-11-03 04:28: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油麻地公共图书馆外挂有“书玉”招牌。\作者摄

  都说九龙油麻地公共图书馆搬迁了,可是我没去过。青年创作坊微型小说第六课安排在周末下午,我是大路盲,提早来到观察,才发现说是搬迁,实乃新建,距离原旧址不远;以前是附建在具有六十年历史的停车场地面和阁楼,而今新址依然在上海街(二百五十一号地下A座一至三楼)。

  油麻地这家新建的公共图书馆,斜对面就是历史悠久的众坊街休憩公园。下午时分,有不少长者在公园里的天后庙外、凉亭里、树荫下乘凉或下棋。想起了几十年前庙街的全盛时期,那时江湖卖膏药的、卖唱演艺的、占卦算命的都在此谋口饭吃,吸引很多小市民,夜市热闹。如今,一座不大不小的公共图书馆坐落同一条街的对面,平添几分严肃性。

  站在众坊街和上海街交接的休憩公园,像辨认一位新朋友那样将油麻地这家新的图书馆打量很久,令我感到很惊奇的是,一是楼宇规模比较“迷你”,楼高只有三层,据悉旧的更小,当时只有一千五百八十平方米,如今扩建至二千三百平方米。第二个惊奇是附近本来有个玉器市场,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以为拆除了,仔细观察,赫然发现这个图书馆的底部居然将那玉器市场全场“纳入”,就在人行道上,可以看到两处大红色的唐式大圆柱门面,门口还有专人看守,进入得扫“安心出行”二维码、量体温及手擦搓手液。以前去附近的赛马会诊所,经常路过玉器市场,老伴喜欢这玩意儿,我们不时也进入看看。这时我好奇地在门口望入,发现其布局似乎和从前没啥大变化,好像只是加了个上盖似的。

  我想到九龙的玉器小买卖,历经沧桑。上世纪七十年代玉贩们还在庙街一带摆地摊,但地摊和摊档被认为阻碍交通,玉贩们屡遭“走鬼”之苦。后来集中安顿,有序管理,蔚然成市。如今更纳入与图书并列,历程堪称步步高。是的,当你抬头向三楼上空望去,就可以看到一块四方招牌,高挂在上。图案以一本摊开的米黄色书本和一只翠绿色玉手镯为背景,写上风流潇洒的“书玉”两字的大草书,教我们想起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两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

  玉器和图书两者都是高雅的东西,将它们容纳于同一屋簷下,谁说不是一种天作之合,书玉良缘,香港各区都设有图书馆,大小不一,特点有别,常见的是和街市合一。有的统称市政大厦,有的叫街市,公共图书馆往往也建在其内,不同门面进入,这样的多元化设计体现了香港很特殊的风景。

  进入油麻地图书馆,感觉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有成人图书馆、儿童图书馆,设计现代新颖,舒适大方。尤其增加了不少电脑资讯设备及多媒体资料图书馆等设施,为油麻地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及舒适的阅读环境。最妙的是推广活动室,规模比较小,大约可以容纳二三十人,因为疫情,这一天我们两位讲者讲课(小小说),学员控制在十六位以下,彼此隔得很开,连我们讲者也要全场戴口罩,前面隔了一层玻璃。虽然课室不大,一切设备都完善,可以供小型的创作坊、讲座会,发布会或其他文化文学活动租用。

  傍晚,我走出油麻地公共图书馆,梦想有天疫情结束,海外朋友来港度假,我自己愿意做个小导游,带他们游览玉器市场,买几件碎玉小手链,再参观咫尺之远的图书馆,借几本书回家读读,来一次“书玉之旅”,不亦快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