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在《北平的冬季》里写道:“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閒,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冬季在北京降临,像倦鸟归巢。这座城市经历了蓬勃的春、旺盛的夏和丰盈的秋,最后回归了冬日的温和平静。
选一个休息日的午后,和朋友在人潮稀落的胡同里漫步,那是冬日生活中为数不多的能让人感受到诗意的时刻。很多北京的胡同像是存在于消逝的花园里的残枝,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花瓣在城市改造中暗自凋落。原本质朴鲜活的花朵逐渐被崭新的塑胶花取代,花园似乎一直都在,花瓣诉说的故事却与之前全然不同。当然,这座城市中也有一些幸运的胡同在都市更新的过程中保有了昔日的文化韵味并获得新的生命力,位于大栅栏街区的杨梅竹斜街便是其中之一。
大栅栏地区一直是北京旧城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城市片区,杨梅竹斜街的保护修缮项目始于二○一○年,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举办紧密相连。北京国际设计周把城市更新作为内容板块之一,以杨梅竹斜街为重点展区,通过改造老四合院和引进文创工作室来打破胡同区的沉闷、突出这片街区原有的文化特性。
杨梅竹斜街在民国时期书局林立,被称为“出版社一条街”,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位于杨梅竹斜街七十五号的世界书局旧址,现已改作民居。原本的书局是一座两层民国式的灰砖楼,外墙上有红色门窗和青绿藤蔓做点缀,是杨梅竹斜街上为数不多的保有了民国建筑风格原貌的建筑。杨梅竹斜街不仅是书籍的诞生地,也为众多文人雅士提供聚集场所。清干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和近现代作家鲁迅、郁达夫、沈从文等人常在青云阁品茗会友。作为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首的青云阁和世界书局一样,是大栅栏历史深海中被珍藏的珍珠。清末文人许愈初在《肃肃馆诗集》中也描绘了青云阁的盛况:“迤逦青云阁,喧腾估客过。珠光争闪辉,骨董几摩挲。栋栋书坊满,家家相士多。居然好风景,堪唱太平歌。”现如今,青云阁的后门部分依然镶嵌在杨梅竹斜街新旧交替的街道中,雅致中又免不了孤独。
在青云阁的斜对面有一家颇具工业感的咖啡店,店里精心摆放着充满历史感的老物件。店主保留了小楼原有的结构,顾客站在二楼天台上可以眺望大半个街区的景致。初冬的时候,胡同里逐渐变得冷清起来,书店也是门可罗雀,但是这间咖啡店的天台上总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在热烈交谈、观景拍照,也有人在店内安静地工作阅读,这样的慢生活和烟火气让我觉得格外踏实。
城市在生长、衰老和重建中轮回,建筑和花一样会枯萎,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时光不会刻意去纪念自己的痕迹,比起眼前的建筑、丰富的收藏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更珍贵的是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和当下对于幸福的感知。或许很多年以后,杨梅竹斜街上的店舖不复存在,但我依然会记得自己曾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有友人、胡同里的猫和咖啡相伴的冬日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