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九七六年科幻电影《未来世界》(Futureworld)是《钻石宫》的续集。\剧照
一九七三年,美国作家克莱顿执导了他的科幻处女作《钻石宫》(Westworld),当影片中出现机器人摘下人的面孔,露出里面复杂的机械时,观众一片惊呼,如果有朝一日机器人变成了这副模样,那该有多可怕!
时光走过近半个世纪,不久前英国科技公司Engineered Arts宣布了一则消息,他们研发出一款号称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人Ameca,由于结合了人工智能(AI)与人造身体(AB)技术,其不仅拥有人的面孔,表情逼真度也达到了近乎恐怖的程度,不论眨眼,微笑,还是惊讶,困惑,都几乎与真人无异,就连睡眼惺忪的样子,也看不出破绽。这个以假乱真的机器人,不就是《钻石宫》中预言的吗?
不止如此,该公司在官方网站上形容,他们致力于制造像人类一样的机器人,Ameca是迄今为止与人类面部表情最接近的,而这也正是机器人技术未来的面貌。其潜台词就是:未来人类和机器人之间,可能在外观上将越来越难以区分。难道当年观众所担心的这一天真的要来了?
对此英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位科学家认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捷克作家恰佩克创造英文“Robot”(机器人)一词时,可能并没想过它的具体样子,它或许是像《星球大战》中满地滚动的圆柱体R2-D2,或许是像《星际穿越》中随意变形的方块TARS,未来机器人的研发也将会有很多方向。但从英国科技公司研发Ameca来看,比较符合英国人的观念,因为英国机器人发展从始至终都与“人”的概念密不可分。
事实确是如此,早在一一二五年,英国历史学家马姆斯伯里的威廉(William of Malmesbury)在《盎格鲁国王史》一书中,便提到一个可以回答问题的“青铜头”(Brazen Head),被视为机器人的早期雏形。十三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和修道士罗杰.培根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同样的一种机械装置,它也能回答任何提问,尽管有时只能说“是”或者“否”。有传说甚至认为,“青铜头”就是由罗杰.培根设计的,但由于错过了操作时间而被销毁或报废。
很有趣的是,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有一间全球最古老的酒吧之一,名字也是Brazen Head,相传就是源用于上述传说。该酒吧自一一九八年开业至今已超过八百多年,《格列佛游记》的作者、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常在这里喝酒,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也把它写入了自己的名著《尤利西斯》之中,据说酒吧每晚都会有说书人讲述神话故事,或许当中就包括“青铜头”的传说吧。
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她被公认为世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中,假借年轻医生法兰斯坦之手,用尸体拼凑缝补成人形,再以电击赋予生命,创造出家喻户晓的丑八怪科学怪人。虽然科学怪人普遍意义上被视为机器人,但他不是由破铜烂铁打造,比较接近覆製人的概念。正因为不知道人和机器到底属于哪一个?“我曾为何物”也成为科学怪人分不清自我的经典独白。
最早的人形机器人埃里克(Eric)也诞生于英国,发明者是退伍军官威廉.理查兹,他用铝制铠甲、电磁铁和电动机打造了一个骑士形象的机器人,手和头可以移动,由于内置了马达,它还能够通过远程和语音控制。埃里克在一九二八年伦敦工程展览会上一经亮相,便引起轰动,之后更进行了世界巡回展出,如今其模型就保存在伦敦科学博物馆。
无独有偶,英国电器工程师查尔斯.劳森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也制造了一个外形和埃里克极相似的机器人罗伯特,号称“人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甚至能“读懂”人脑子里在想什么。罗伯特同样红遍大西洋两岸,并登上过美国《时代》杂志,但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便突然人间蒸发,至今下落不明。
在道德风险标准上,英国人也将机器人与人类看齐。二○一六年英国标准协会发表了业界第一个机器人伦理指南,在俄裔美国作家艾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基础之上,即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必须服从人类命令,除非命令与第一法则发生冲突;在不违背第一或第二法则之下,机器人可以保护自己,增加了更多约束。比如,人类与机器人产生情感联系是可以的吗?就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中的主人公机器人克拉拉那样,希望得到人类的爱,指南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将机器人融入人类社会现有道德规范。
不过,《人工智能: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曾警告,当机器人发展到成熟阶段,可感知和操纵其环境,并表现出聪明的行为,就像科幻小说中机器人可能拥有自主权和潜在影响,这在未来可能变为现实。到了那时的世界会怎么样?是像《钻石宫》续集《未来世界》中的机器人,阴谋杀死人类控制全世界,还是像英国科幻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我这样的机器》中的机器人,变得比人类更完美甚至更道德,唯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