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唐代女性服饰华美,发髻讲究。\资料图片
人类初期不分男女都长髮披肩,及后因应劳动生产的发展,开始感到长髮散乱不方便,逐渐把头发用绳带繫束、骨簪插别。夏商时代开始梳辫子,直至春秋战国。随后女子梳髻。男辫女髻,分得清楚,一目了然。到了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妇女头发绮丽多变,发式可达二三十种之多,以头发浓密、发髻高耸为美,没有刘海。贞观年间,发髻日渐高耸,高可达一尺以上,以显示雍容华贵,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唐代薛逢《宫词》:“云髻罢梳还对镜。”意思是妇女梳理发髻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一番。
隋唐时代高僧辈出,唐代妇女也爱穿僧侣衣服:僧祇支。僧祇支,梵语,意译为掩腋衣,长形衣片,从左肩缠至右腋之下,左开右合,长过腰。僧祇支饰以团花、茶花和云头纹。云头纹的衣服,看上去云雾缭绕,有飘逸之感。
唐初妇女流行穿“半臂”,即半袖。女装多数窄小,紧贴于身,袖子细窄紧口,可能是受北朝胡服及和异国风俗细窄风气所影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袖长及肘,身长及腰,没有纽袢(即盘扣),成为外套,罩住上述的僧祇支。“半臂”加僧祇支,颇为搭配,颇有唇齿相依的味道。“半臂”起初于隋代宫廷内流行,到了唐代传至民间。唐代女服颜色艳丽、热烈奔放:红、紫、青、黄等。红色有深红、淡红、桃红、石榴红等,其中又以石榴红最为流行,反映人们生活富足,工业也发达。虽然大唐服饰华美,但服色不可为所欲为,黄色、金色是皇帝御用,普通庶民不可用。
唐代女性的外套常见饰以石榴红捲草纹。汉代图案中已有捲草纹。南北朝时期捲草纹多用于碑刻边饰,以单片、双片或三片花叶图案对称排列,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唐代捲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图案,叶片曲捲,富有弹性和动感。牡丹以外,还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图案广泛用于衣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