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至农历新年之时,总会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要将其英文名称由“Chinese New Year”改为“Lunar New Year”。这种讲法所基于之理由无非就是指,并不只有中国人过这个新年,包括越南、韩国、新加坡等周边一些国家地区都沿用相同历法庆祝新年。近年“台独”势力力推“去中国化”,伺机又在此问题上兴风作浪,大做文章。然而这种讲法在道理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唯至今仍然有人反复为此说背书,恐怕除了政治动机外,事实甚为无稽。
笔者说其站不住脚有两方面,首先是“Lunar”用词不当。人类历法自古以来大体可以分成太阳及太阴两大系统,分别以观察太阳及月亮运动轨迹而成。中国现在所使用的农历经历多次改良,并不是只观察月亮而成的纯太阴历。农历兼察太阳太阴两者,月份来自于月亮,但二十四节气和闰年等概念则来自于太阳。例如中国的春分、清明及大雪等节点,若以西方现代公历日期计算则更准确,这也是为什么二十四节气的日子总是与公历对上的原因。
英文的“lunar”意即谓“月亮的”。中国历法是“阴阳混曆”而非“纯阴历”,叫作“lunar”其实并不准确。退一步讲,从英文来说,所有以观察月亮轨迹而成的历法也可叫“Lunar Calendar”(月亮历法),那每一套月亮历法中的新年也可叫作“Lunar New Year”。即使除去了一些已经不再有人使用的历史历法也好,现存在世上还有另外两套历法也是阴阳混曆及纯太阴历:犹太曆和伊斯兰历。前者是犹太人的传统历法,与中国历法有很多相通之处,也属于阴阳混曆;后者则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曆,是一种纯太阴历,每年只有三百五十四天至三百五十五天。由于不置闰的关系,伊斯兰历每年会比公历快大约十一天,大约三十三年就会比公历多上一年。这些历法各有特性,新年的日子也完全不同,但原则上都可以叫作“Lunar New Year”。因此,将中国农历新年叫作“Lunar New Year”其实只会产生更大的歧义,也反映了很多提倡者的眼中那份自我中心,无视了其他文明的传统。
其次,把农历新年称作“Chinese”其实并无问题。虽然人类历法一般可以科学客观地分成太阳太阴两种,但“新年”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概念。即使几乎相同的历法,在不同文化中它们的新年也可以完全不同。例如犹太曆跟中国农历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十九年七闰月”去解决太阳年不对称问题,但新年的日子完全不一样。中国农历的新年大约在公历一至二月之间,本是取大地回春之意。而犹太曆有两个新年,宗教新年是三至四月间的逾越节(Passover),是为了纪念犹太人逃出埃及的故事,此节后来在西方基督教渐渐演化成复活节(Easter)。而一般百姓庆祝的新年则是在九至十月间的“岁首”(Rosh Hashanah),又俗称为“吹角节”,一些理论认为这与秋天庆祝收成有关。
现在西方普遍以公历一月一日为新年也不过是几百年历史的事,过去新年按每个民族和历法也会有所不同。以公历一至二月这个时间的月亮周期的第一天为新年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变化,不过毫无疑问起始皆源于中国。中国周边民族和地区也庆祝同一个节日──春节,这是他们借用了中国的历法和节日之故吧,同时亦更体现其与中华文化之交流交融。既然农历起源自中国,那么称之为“Chinese New Year”于情于理都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