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閒话烟雨/牌楼的故事(下)\白头翁

2022-03-29 04:25: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安徽棠樾牌楼群。\资料图片

  元、明多为木牌楼,清时石牌楼渐多,琉璃牌楼一度盛行,北京国子监琉璃牌楼,整座牌楼不用一木,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楼,金黄的琉璃瓦,翠绿的琉璃斗拱,更显富丽堂皇。

  清顺治孝陵的石牌楼堪称“伟大”,阔三十一点三五米,高十二点四八米,石雕仿木结构,五门六柱十一楼,高高在上,龙凤门正位于神道中央,整个牌楼从上到下,从楼到座,全部为石雕艺术的荟萃,无论是龙、是凤;是麒鳞、狮子;是祥云、是福草;都是石雕珍品,非大师难为。

  到过安徽歙县的人,对棠樾牌楼群都会有深刻的印象。那是七连座的石头牌楼群,一座接一座相望生辉;见过牌楼群,四座为一坊,都在都市的繁华地段,四牌楼是东西南北,各镇一方。而棠樾村的七牌楼,却在村外庄稼地拔地而起,且不是相抱相依而立,而是列队在行进之中。这七座牌楼都是四柱三间三楼,虽然跨越明清两个朝代,但风格如一,样式如一,都是按慈孝里牌楼建造的。

  慈孝里牌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即一四二○年,距今已六百馀年,此牌楼“要命”之处在于坊题上刻有“御製”,明永乐年间的“御赐”石牌楼实为罕见,应为国宝。慈孝里牌楼实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佘岩、鲍寿逊父子而建。其事迹能感动永乐皇帝,牌楼上还刻有永乐皇帝的《慈孝诗》。“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干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事后,也十分感动,欣然写下“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叛乱,无恶不作。鲍氏父子为叛军所获,并要二人杀其一,放其一,让他们自己决定谁生谁死,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牌楼。

  中国牌楼文化已渐行渐远。据说正定曾有过二十四座“金牌坊”,是木雕牌楼喷刷的金粉,九楼四柱分布在八大寺院,何等辉煌,不知毁于何朝何代?上世纪末笔者曾陪同新华社穆青社长回访他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战斗过的地方,当得知代县有二十四座牌楼时就一定要去看看,当赶到代县县城时,方知二十四座牌楼皆已不在矣,老社长远望良久,长叹一声,久久无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