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人性本善?\周子杰

2022-04-14 04:24: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出自《三字经》的名言,几乎每个人都听过。小时候,学校和母亲都要求我背《三字经》。可惜我懒惰,没有花时间去背。不过,从小到大,我一直记得“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

  当读完《丰子恺文选Ⅱ》后,其中两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并重启了我对“人性本善”的联想和思考。

  《东京某晚的事》,这篇文章记述了丰子恺和友人相约在神保町散步。他们一边谈天一边踱步时,忽然在横路里走出一个伛偻的老婆婆。老婆婆与丰子恺的朋友对话,但当丰子恺转头一看,老婆婆已经离开了。丰子恺问朋友发生什么事情,原来老婆婆搬东西搬得很吃力,想请他们帮忙。然而,朋友本是为了轻松和愉悦而出来散步,实在不愿意帮她搬这重物。丰子恺感到不好意思,立刻掉头想去帮忙,但为时已晚,老婆婆走远了。

  另一篇文章《邻人》写道,丰子恺画了一幅画,两间相邻的住家楼屋,前楼外面是走廊和栏杆,装着一个很大的铁扇骨。两屋的栏杆内各有一个男子,隔着那铁扇骨一坐一立,互不相干。这是他从上海回江湾时所见的景象。铁扇骨,比锁更加恐怖,布满尖刺,是用来防止盗窃的。这跟法律、惩罚的作用一样,是为了防范其心不正的人。丰子恺认为这是人类社会丑恶的证明,把人类文化最上乘的艺术样式应用在这建筑上,实在是引以为憾。

  不是人性本善吗?对孤立无援的老婆婆的冷漠,铁扇骨的防御,真的符合本“善”的条件吗?如果人是善良的,不是应该互助互爱,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吗?如果人是善良的,那么铁扇骨、法律和惩罚不就不用被发明,反正是善良的,岂不是不会出现到处偷窃,伤人,甚至杀人的丑陋行为?善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不会为了报酬,不会为了名誉,不会为了任何得益的驱使去帮助别人。善,更代表了同情心,会去理解和感受,尝试代入他人的处境,怜悯他人。

  人,是否真的本善呢?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一段时间。

  每个人一出生,只是一个毫无独立思考的婴儿。婴儿只会哭泣、睡觉,只会依靠自己的本能去做事。我们出世时根本对世界缺少认知,也没有能力去思考何谓善与恶。更何况,从古到今,每个人对善与恶的定义都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素食者为善者,吃肉的是恶者。如果人性真的是本善的话,难道那些慈善家一出世就想着去拯救世界?如果人性是本恶的话,希特勒一出世就想屠杀犹太人?真正的善与恶,并不是一出世就决定的,而是由小到大,所学习的方式,所生活的处境和所受到的栽培所衍生出来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善与恶是同一块金币的正反面,由自己决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