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电影《无问西东》剧照。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我很喜欢这句出自电影《无问西东》里的对白。电影讲述四个不同时期的年轻人如何从学习和成长中找寻自我的价值。我认为求学首先是“为己”,志在修养和提升自己,从而肯定自我,再之也可以报效家国。
求学是为了个人的修养,为了成为知书礼、有品德的人。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品格如树木,名声如树荫。我们经常只考虑到树荫,却忽略了树木才是根本。子路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他在向孔子求学前是一个欠缺礼貌、不分尊卑,彻头彻尾的野蛮人。但他在孔子悉心的教导下,最终得以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可见在求学的过程中,人们会被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教晓何谓对错。从而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摸索和观察,然后才能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分辨是非。人求学才能拥有修养,确立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创造自我价值。
其次,求学是为了提升自我能力。不管学士、硕士、博士等阶段所学习到的大多是已知的知识,只有经过一再亲身验证,才能吸收成为自身的智慧。所谓的验证即实践和考核自我是否能学而致用,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又高压的。例如数学试卷,学生要面对繁复难记的公式;又如中文阅读理解,学生要面对一般人不会问,连作者自己都未必知道的问题。但是,数学真正考核并非学生的记性,亦不要求他们要牢记那些毕业后根本用不着的公式。真正考核的是一个人面对难题时的应对和解难能力,更是考验考生的抗压能力。而从中文阅读中,我们能探索文字背后的意义,学习到批判性和多角度思考。可见求学所学习的不单单是要背诵、难记的知识,更多的是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一些毕生受用的处事态度,为日后为人处事奠下基础。
但是,也有许多悖论。大多数人读书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将来找一条出路,为了日后能发财致富,根本不是为了拥有多么高尚的修养。“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孔子当时已经感叹,一般人向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问本身,而是为了寻找职业,为了功名利禄。古时书人为了做官发财,现代人追求学历以备未来所需。结果人们从古至今求学是否都出于一己私欲,大势所趋,不得不世俗呢?
上述观点的确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要求学生读好书的先决条件或许唯有以利相诱了。不过,高学历只能为一个人带来各种较好之机会,并不能确保他名成利就。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的行事风范和待人处事,而求学正是能塑造一个人的价值,因为所求的便是修养和态度,也许求学确实是为了私欲,但那不是对金钱、地位的渴望,而是想要拥有自我肯定和别人尊重而产生的欲望。
作为一个平凡而渺小的读书人,我们可以没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觉悟,也可以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但我们也不能容许自己学着追名夺利,或是漫无目的地为学而学。我们是为了自身的价值和真实而学。学习和实践未必是我们名留千古的途径,但却能是我们快乐的来源。人从求学的过程中得到品德、能力、态度等,从而成长,确立自我的价值,从而自我认为,甚或得到别人的尊重,人生才得以美满和幸福。一切皆由求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