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中韩建交回眸(2)\延静

2022-08-31 04:24: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中韩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转眼已过去三十年,现在回顾一下中韩建交前后一段历史,或许不无意义。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钱其琛外长赴汉城(今首尔),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是中国外长多年来第一次前往汉城,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

  本来参加此次会议,是为了解决中国加入该组织问题,而且中国加入获得一致通过,但客观上了解到韩国对中韩建交的迫切性。卢泰愚主张“北方政策”,只有与中国建交,才有利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和平。总统在集体会见与会各国外长后,单独会见了钱其琛,明确表示希望韩国与中国继续改善关系并尽快建立外交关系。会见当晚,韩国青年体育部长又找到钱其琛下榻的酒店,把一把金钥匙作为礼品送给钱其琛,并表示希望用它开启韩中建交的大门。

  汉城归来,钱其琛召集会议,并说看来中国与长期隔绝的韩国建立外交关系,条件已经成熟。当时,曾长期与韩国互不来往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已经先后和韩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相连,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对中国来讲至关重要。中国虽和韩国交过恶,但事情已过去几十年。而且中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要求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考虑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开始做与韩国建交的准备。

  一九九二年四月,韩国外长李相玉来北京出席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钱其琛外长会见,双方除会务问题外,还商定分别组成大使级代表团,为进一步改善中韩关系进行磋商,实际上就是建交谈判的开始。

  韩国自一九四八年建国以来,一直和台湾保持“外交关系”,韩国社会上也存在较强亲台势力,主张对台湾不能“背信弃义”。在此情况下,与中国谈判建交,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韩国强烈提出,大使级谈判要秘密进行,地点最好在北京。我们尊重韩方要求。

  为了保密,我们为选择谈判地点也费了一番功夫。在一般酒店,耳目很多,难以保密。选来选去,选择了钓鱼台国宾馆十四号楼。它在群楼围墙之内,别人难以探访。而且十四号楼在钓鱼台国宾馆的一个角落里,比较偏僻,外界难以知晓里面在做什么。

  韩国代表团对保密十分认真。他们来北京不是一起来,而是分散到达,有的人白天到,有的人夜晚到。谈判在楼内,他们很少出楼。一次建议他们去不远的颐和园看看,在闭门之后去,不会引起外界注意,但他们考虑再三还是谢绝。

  谈判进行了两轮,每轮三四天。中方提出,韩国如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国建交,必须与台湾“断交、废约、撤馆”。韩国代表团一段时间虽讨价还价,但最终表示,这一问题需要请示国内。

  本来预计谈判要持续到年底,现在看来可以提前结束。考虑国际上的惯例,中方建议第三轮会谈在汉城举行,韩方开始不太同意,经中方说明,最后还是同意了中方的意见。中方代表团准备行装出发。

  但绕道香港,到达汉城时,机场出口处却没有人接,原来为掩人耳目,韩方人员躲到机场一个角落里。双方人员见面,分外高兴,韩方安排的酒店也远离市区,乘车走了近一个小时。

  在第三轮谈判中,韩方明确表示,同意中方关于“断交、废约、撤馆”的立场,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韩国将与台湾“断交”。至此,中韩双方就中韩建交问题达成完全一致。

  经过准备,中韩双方选择了八月二十四日签署建交协议。当天上午,隆重的签字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钱其琛外长和李相玉外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建交协议上签字,中韩自此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一消息很快通过媒体传向全世界。

  一个月后,卢泰愚总统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受到热烈欢迎。

  中韩建交,是中国外交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成果。从韩方看,卢泰愚总统是有远见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