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纺织机下沉淀的历史\厉 放

2022-10-03 04:24: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纱厂外墙上依然留有“南丰纺织有限公司”标志。\香港旅游发展局

  我认识一对早年从内地移居到香港的夫妇,见到他们时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从在香港做纺织工人开始的。

  “我们那时毕业后就进了纺织这个行业,当时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人,和现在年轻人在投资银行或科技企业公司一样,虽然很辛苦,但也会感到一些自豪。这是当时香港很兴旺的行业,为香港社会发展和经济起飞做出了不少贡献。”听着如今儿孙满堂的长者,讲述在一部部不停运转的纺织机旁度过的岁月,实际是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记忆。

  据记载香港早于一八九九年已有棉纱厂,当时由“香港棉纺织染公司”将入口棉花织成棉线,成为香港首间棉纺织厂。铜锣湾曾有条名为“棉花路”之路段,是为本港棉纱历史之印记。唯公司于一九一四年将厂房北迁至上海,至此香港没有一间纱厂生产纱线,要依赖外国入口棉纱。但是纺织业的发展没有停止,至一九三○年代开始颇具规模,设立了多间针织厂和梭织厂。而与此同时,内地沿海地区早已发展出甚为蓬勃的纺织工业。

  直至一九四七年,人称“纺织巨匠”的上海商人李震之在港创立大南纱厂,标致了香港第一间纺织厂诞生。该厂拥有五千个纺锤及两百部织机,打破了“香港气候潮湿、缺乏技术不能造棉纱”之紧箍咒,一时间吸引到内地不少厂商到港设厂,令纺织业在港迅速发展。

  翌年纺织厂已增至千家,僱佣工人有五点二万之多。十年后的一九五七年,工厂数量超过三千家,工人达十五万。这一时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以纺织业、製衣业、塑料业之蓬勃发展为代表,经济迅速起飞,完成了由转口港到轻工业城市之转变,进入新兴工业化地区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纺织行业之高峰出现在一九六七年,工厂数量增长至一点一万家,聘用工人四十三万。一九七○年代,纺织及成衣业劳动人口在本港劳动人口中超过四成,十个打工仔,四个在这个行业。

  随着世界工业技术与经济急速发展,特别是一九七八年内地改革开放,以低廉的营运成本等诸多比较优势吸引了全球厂商投资,香港纺织业逐渐式微,纷纷北移或结束在港业务。最后一间纱厂在二○一四年五月停产,香港纺织业之辉煌时代正式落幕。

  如果上述只是数字和史料,那么当我见到在荃湾的南丰纱厂,这一切都活了起来,让我实际感受到当年纺织业之空前盛况。

  南丰纱厂,于一九五四年由人称“棉纱大王”的南丰集团创办人陈廷骅设厂,选址荃湾,总楼面面积近二点五万平方米。翻看历史,在香港制造业之鼎盛时期,荃湾可谓“工业重镇”,更是纺织工厂集中地。曾有“Little Manchester”(小曼彻斯特)之称,媲美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

  一九五六年南丰纱厂正式投产,当时每月生产棉纱四百包。一九六○年代,继续扩展业务,收购了邻近的地段共设立六个厂房。时值香港制造业蓬勃发展之黄金年代,南丰纱厂著名于每年极高之生产量,高峰时期年产三千万磅棉纱,一度成为香港产量最高的纱厂之一,成为纺纱生产商龙头。

  半个多世纪后,当我在荃湾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中,找到这座独具特色的建筑时,昔日之南丰纱厂,已是宠物友善之文创商场。放眼望去,旧有厂房结构被加入了玻璃幕墙、顶部天窗,而格外宽敞明亮。这里有猫、有狗、有奔跑的孩子和忙着打卡拍照的文青,人声鼎沸替代了机器的轰鸣。从天而降的阳光洒向中庭,一派生机勃勃景象。走到户外天台,纱厂外墙上依然贴着“南丰纺织有限公司”标志,纱厂成为南丰集团旗下的地标式保育项目。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时间倒回到一九八○年代,内地改革开放、东南亚国家纷纷步入工业化阶段,其低廉生产和经营成本极具吸引力。同时,香港劳动力成本和地价持续上升,整体经济结构亦发生变化,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开始下降,香港最终转型为第三产业主导的经济体。

  时代变迁下,南丰纱厂自一九九○年代起将一至三厂房迁往内地,原场地空置,余下的四至六厂房亦于二○○八年停止纺纱运作,转为货仓。

  这座亲历了香港辉煌之工业史,见证了大时代下经济转型的纱厂,演绎了一个纯正的香港故事。

  二○一四年,南丰集团在庆祝六十周年之际,宣布活化南丰纱厂,变其为以文创+历史+工业风为主打,集创新、文化及学习体验于一身的地标项目。即将总楼面的四厂、五厂及六厂改建成单一建筑群,分为“南丰作坊”、“CHAT六厂”、“南丰店堂”三部分。翻新活化后的南丰纱厂在二○一八年十二月六日开幕。

  夹杂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望着原有楼高三层的厂房经打通后,连同新置玻璃天窗一片通亮,努力寻找昔日纱厂之情景。很快发现两旁保存了原貌的支柱,旧有绿色油迹的墙身,以及旧式铁框窗户等。

  前述天台纱厂外墙上之标志,字型原已停产,修复时需要重新倒模,便沿用式微工艺重新制作,以人手逐片重新贴上纸皮石,再置于原位。南丰纺织品牌“金杯”图案之铁闸,五厂铁闸、四厂楼梯也获得保留。这些旧迹的存留,令人不忘缅怀香港昔日纺织业之辉煌。

  走出纱厂,发现一系列壁画,由六位本地艺术家创作,主题围绕南丰纱厂过去、现在与未来。临近纱厂入口有“无名英雄”巨幅肖像画,由葡萄牙艺术家亚历山大.法图创作,象征香港上一代人之奋斗回忆,并向昔日纺织业工人致敬。流逝的岁月,沉淀的历史,我在画前伫立良久,谨此向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们致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