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当年广播道上丽的电视大厦。\作者供图
广播道是九龙狮子山下一个小山岗的街道,呈回旋形,进出口只有一个。这个小山岗原来甚为荒芜,初期开发时是分两段道路,到了一九六七年合而为一。当时港英政府为“集中管理”,分配该地作广播机构之用,并订名为广播道。
声音广播的技术早在十九世纪发明,一九二○年开始流行,而声音加画面电视广播的技术在一九二五年代实验开发成功。在香港,首家声音广播是政府的GOW电台(最后发展成香港电台)是在一九二八年起动,首家电视广播服务是以有线传送及收费的丽的映声(一九七三年转为免费、以大气电波取代有线传送技术及改名为丽的电视)在一九五七年开始提供服务,而免费及以大气电波作电视广播服务最早是无线电视(全名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为免混淆故简称无线电视)则在一九六七年启播。
除无线电视启播时建台于广播道外,前两家分别从中环及湾仔于一九六九年及一九七三年迁入。另一家商业电台及佳艺电视亦先后于一九五九年及一九七五年加入广播道的广播机构行列。两家电台及三家电视台聚在这小山丘上,故称为五台山。香港电台自一九七一年开始为教育署制作教育电视课程,亦设有教育电视制作中心,这中心位于无线电视及丽的电视台址之间。
广播道早年有不少港英政府官员宿舍及公务员建屋合作社的龙翔苑,除后者因业权分散至今尚保留原貌外,其余的宿舍已由政府产业署释出市场拆卸重建成为豪宅,沿路密集地建成住宅,电台和电视台分别位于道路的前段及中后段;广播机构不少台前幕后人员方便工作、减省交通时间而购入或租住,令该道住宅租售市场非常活跃。
在这短短的一公里长的广播道,由这五家广播机构每天合共播出超过几百小时的讯息,提供新闻到娱乐,服务全港;也因如此,自一九六七年至二○○七年(无线电视成立到亚洲电视迁离广播道)这三四十年间,是广播道最为热闹的日子,高峰期每天在这里工作的人员超过三千人,早午晚的广播道人潮如涛湧。
香港电台及商业电台提供讯息为主,亦兼娱乐,但只限于声音服务,对比无线电视、丽的电视(一九八二年改名为亚洲电视)及短暂服务的佳艺电视所提供声画的效果,吸引性略逊;当电视机日渐普及化,电视就成为广播服务的主流。
无线电视的《欢乐今宵》是启播时起动的综艺节目,节目概念源自澳洲,自一九六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七年来播出六千多集,是电视史上的一个纪录,也是首个现场直播广告的节目。每晚节目结束时观众离场加上追星族在电视台门口守候追看心仪艺人,堵塞广播道的烦嚣现象,几乎每日都在重复。
在一九七五年佳艺电视开台到一九七八年倒闭的四年间,与无线及丽的三台鼎立;当年佳艺电视配合启播在报章大卖广告,广告仿照民间流行的“通胜”形式设计,以“今日不宜错过”来宣传开台节目,结果无线电视以“无线节目日日皆宜”回应,针锋相对,成为城中茶余饭后的话题。短短几年,佳艺电视亦创出电视剧改编自武侠小说的先河。
佳视之后,无线电视与丽的电视争取观众眼球“短兵相接”,电视剧特别受欢迎;无线制作的《狂潮》、《家变》、《书剑恩仇录》及《上海滩》与丽的制作的《大地恩情》、《变色龙》、《大侠霍元甲》、《少女慈禧》及《秦始皇》等皆是七八十年代的经典。无线起步较丽的在免费服务早六年,先入为主,加上取得较佳的频谱,从而建立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处境剧及长篇连续剧往往占有过半的收视,也是这个原因,无线电视根据广告客户的期望,收视未达标的就面临播出处理的压力,在一九八○及一九八一年先后出现了播到剧集中途缩短集数及调动时段的安排,成为坊间报章标题“腰斩”的大事,丽的更以狂风扫落叶来形容《大地恩情》的胜仗。无线这时需要处理的剧集是《轮流转》及《龙虎双霸天》,无独有偶,接上的皆是以赌为主题的《千王之王》及《千王群英会》,收视才回复优势。
丽的/亚视引进不少外地剧,包括新加坡(制作人多来自香港)的写当地华人在当时英国殖民地奋斗史的《雾锁南洋》、叙述康有为在南洋逃亡生涯的《怒海萍踪》,以及台湾名作家琼瑶小说改编的作品包括《庭院深深》及《烟雨濛濛》等;当年无线股东有电影市场的体会,加强了自制剧的产能,除满足本地需要外亦指向海外市场,自一九七六年就建立一个全球华人市场的节目发行网。
值得一提的是亚视引进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三国演义》,特别邀请了商界人士冯两努作解说,以市场的商战谋略,解释三国的合纵连横历史,开电视解说的先河;内地电视剧制作一日千里,之后的《扭计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还珠格格》及两岸合拍剧《侠女闯天关》皆取得好的收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