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熟悉京剧的人,对“头牌”、“龙套”这些名词,也会略有耳闻吧。这是京剧班社“名角制”结构的产物。
所谓“名角制”,就是名角挑班挂“头牌”,负责班社的组织、运营,“头牌”是班社的核心、是一出戏的主演,不但艺高一筹,还负责一众人的稻粱。比如在扶风社,马连良就是“头牌”。
若将这种结构喻为金字塔,“头牌”就是塔尖,往下,还有“二牌”、“三牌”,与“头牌”同属头路演员,但却是为“头牌”搭戏的;再往下,就是二路、三路演员,分别扮演重要配角、次要配角。最后才是“龙套”。
“头牌”必是名角,但名角不一定都能挂“头牌”。
同是京剧大师,奚啸伯搭梅兰芳的承华社唱戏,挂“二牌”。他用心研究梅先生的需要,极尽“挎刀保驾”的本分,故而,梅先生极表满意,愿意同他合演。
侯喜瑞亦属大师级人物,是花脸行当的侯派创始人。但他一直搭班唱戏,大多演小角色。在程砚秋的《荒山泪》中,他扮演一名军官,别说“二牌”,连二路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三路角色。但各戏班争相聘请,只因他的表演有绿叶衬红花之妙。
可见,能挂“头牌”实属不易;非“头牌”者,也非平庸之辈。
“跑龙套”一词,早就被社会化了。在班社里,“龙套”处于金字塔底层,扮演兵士夫役等随从或群众演员,在台上起的是烘托声势的作用。“龙套”论“堂”,四人为一堂,根据舞台氛围需要,有时出一堂,有时出两堂。“龙套”要么站着一动不动,要么走一圈就下去了,还常常一言不发。如此看,“龙套”距离“头牌”最远。
由此可见,“头牌”分量最重,以下各路亦是轻重恰当,由是,构成了一齣完美的大戏。
“头牌”也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秋声社演《四郎探母》,程砚秋就让“二牌”老生王少楼主演杨四郎,挂“头牌”,他甘为王少楼配演铁镜公主,倒成了“二牌”。所以梨园行认为,程先生这样的捧法,王少楼自然会死心塌地为他唱二牌老生了。而佼佼者总有挂“头牌”的机会,奚啸伯在梅兰芳的提携下艺事益精,自组忠信社,名声大振,并成为“四大须生”之一。
“头牌”与“龙套”之间的二路、三路,似乎地位低、戏份少,但不可以此轻贱之,若没有他们,“头牌”恐怕只能唱独角戏了吧。况且“名角制”虽等级森严,但还有个特点,便是组织松散,二路、三路演员,因为配角演得好,也常常会被别的班社聘请去,艺术发展与谋生之路反而更加宽泛。“龙套”也一样,马连良创立扶风社时,不仅吸引大量名角加入,就连普通的龙套演员也愿意接纳,可见“龙套”亦是不可或缺。
延伸到艺术之外,一个组织,无论是单位、团体,还是公司,其实都有“名角制”的轮廓,从领导者、业务骨干、普通员工,一层层下来,分工明确、各尽所能,使这个组织充满生命力。而且,在任何一个组织里,似乎都有侯喜瑞式的人物,在某个专业领域拔尖,却扮演着一个小角色。你的单位里,是否有这样的人呢?
在“社会名角制”结构里,不妨按图索骥,寻找自己吧,看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属于哪一路?“头牌”凤毛麟角,甚至是唯一,那么,你是二路、三路,还是“龙套”呢?或许,多数人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竟是一个“龙套”!但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