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奶茶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在爱上购买奶茶之前,我一直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每天都需要喝奶茶。奶茶在消费市场上的持续火热,甚至一度让人怀疑奶茶可谓一种运作得异常成功的消费主义泡沫。奶茶不像咖啡,若我们需要摄取能够起提神作用的咖啡因,为何不选择咖啡?奶茶似乎不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实质性的助益,有且仅有的,只有不断上升的体重与血糖。
奶茶的存在就像泡沫,奈何人类就是一种天生热爱泡沫的动物。泡沫的魅力,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转瞬即逝的美丽。正因为转瞬即逝,所以这份美丽来不及破灭就已然消失。像泡沫的爱情,没有破灭,因此充满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奶茶就是这样的泡沫,它提供了一种情感想像。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这种情感想像是通过糖的化合反应抵达的。因为甜食让人分泌出某种可靠的幸福感。但实际上,这种情感想像也同样出现在无糖奶茶中。虽然无糖奶茶就像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但并不妨碍这种搭配的出现。
正如可乐的别称是“肥宅快乐水”,奶茶也理应被视为一种情感刚需产品。之所以将之称为“情感刚需”,是因为它虽然是“刚需”,但与生存无关,而关乎人迫切的情感需求。每当压力大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喝奶茶。每天买一杯,让我不得不开始对自己的体重与血糖产生担忧。不过,细细想来,未必是奶茶本身有多吸引我。准确地说,我所锺爱的,是购买奶茶的过程,以及拥有奶茶的心情。要言之,我在买奶茶的时候,购买的并不仅仅是奶茶,更是某种即时的情感满足。
事实上,即时满足是饮料消费最基本的特质。几乎所有的饮料都在贩售同一种商品,那就是随时可以得到的味觉快感。所以缓慢的时间预期与复杂的制作工序,很难在饮料界立足。需要花费数个小时去品尝的饮料,不仅违背了饮料的内在逻辑,更不符合都市生活的运转节奏。此外,或许不可忽视的是,饮料也是一种社交媒介。任何一种流行的消费,都有其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社交属性。自奶茶流行以来,它就成为了一种社交媒介。商家正因为熟知这一点,才会推出各种“买一送一”的活动。而这类销售策略,又进一步促进奶茶消费的社交性。由此,一起喝奶茶,构成一种社交行为,甚至变成一种缔结友情的开端──因为,如此一来,大家同样变成了获取某种“不健康”快乐的同谋。
另一方面,论及奶茶的情感指向,我想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维度,那就是它的去意义化。当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斥着知识“内卷”带来的意义感焦虑时,我们越来越难以去做一件无意义的事。然而在意义与意义的间隙,我们实在很需要好好休息。由此,奶茶构成某种缓冲带。并且,相对于咖啡,奶茶拥有尤其鲜明的青年亚文化特性。而青年亚文化的一大内核,就指向对严肃意义的消除,乃至解构。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我们谈论奶茶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或者以上的分析,能够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指向情感维度的答案。奶茶作为某种情感刚需物资──正如我们看待可乐与咖啡一样,没有它们,我们的情感生活可能黯然失色。它们能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维持起码的情绪稳定,乃至获得脱离程式化的生活内容之外的愉悦。要知道,情绪稳定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它甚至成为青年男女择偶、单位招工时的常见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奶茶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其实是一种情感经济?它所贩售的,从来都不是奶茶这种商品本身,而是对某种情感想像的即时满足,以及,一种后现代式的,情感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