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是清朝后期最有成就的书法家,也是有清一朝书法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之一。世人以何绍基行草为最好,同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的杨守敬评其行草书“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摸。”
何绍基书法何以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他于五十九岁总结自己的学书经历时,曾得意于自己发明的执笔法─回腕法,“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回腕法是一种什么方法呢?我认为回腕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别扭法─使自己的执笔处在一种别扭状态,在手对笔的不太确切的掌握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书写效果。
何绍基所处的时代正是碑学思想大兴的时代。中国书法历来是习帖为主,从清中期开始,书法家们为长期囿于帖学无法突破而苦恼,他们太想写出一些新意,于是转向从汉碑、北朝碑刻中汲取营养,不久便涌现了一批书家,尤以金农、邓世如、伊秉绶等人最具代表性。书法家们的实践,又为书法理论家提供了依据,于是阮元写出了《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提倡研究北碑、学习北碑,以医书坛俗气,紧接着包世臣著作《艺舟双辑》,进一步尊碑贬帖,包世臣还着力研究执笔方法,强调用笔“用逆用曲”以求其“涩”,涩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模仿碑刻字迹残破、风化的效果。
何绍基早年习颜书,结识阮元、包世臣后,深受二人书论影响,转而喜好北碑,追求生拙迟涩、苍劲凝重的趣味。何绍基的行草书,其运笔的最大特点就是“抖”,笔画古朴拙厚,字形参差错落,并常常呈现难以言表的妙处,这些效果除了归功他广泛涉猎、博取众长、从古出新,他自己十分得意的回腕执笔法大概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世人对何绍基的回腕法颇多猜想,也有人认为回腕法就是在传统“拨镫法”的基础上强调了对腕力的运用,果如此,何绍基也不必特别得意于他的执笔。《何绍基诗文集》诗钞卷十四中有诗云:“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这是他自己对回腕执笔法的解释,他执笔时将肘向外、腕向内,使胳膊成拉弓扣弦之状。他自己取号“蝯叟”,想必是为了形象地说明自己执笔如猿使臂。综观何绍基对执笔的描述以及他行草书的笔画,猜想他是通过悬肘回腕,让自己处在一种别扭状态,从而不能准确地控制笔锋,加之当时为追求北碑拙气,书写者多用羊毫长锋,如此执笔的不可控加之长锋的不可控,便得到了行笔迟涩、颤抖,并常常“奇怪生焉”的效果。
何绍基等人的尊碑书法特点被后来的刘熙载总结为“金石气”,写字抖动毛笔成了许多书家追求“金石气”的手法,像曾熙、李瑞清乃至张大千等人皆同出此辙,然而何绍基算是真正得到了神采,而曾、李、张以及现在的一些习碑者仅仅是得了形质而已。
艺术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有时往往是缺憾成就了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