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霓虹招牌是世界奇景之一,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弥敦道两旁布满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油尖旺、湾仔、铜锣湾等地方均是霓虹招牌的天堂,是香港城市景观的一个特色。
曾宪宁执导的《灯火阑珊》(A Light Never Goes Out),代表香港角逐第九十六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国际间知道香港曾出现过霓虹招牌这个世界奇景。
霓虹招牌消失的原因,笔者认为,除了政府为了避免意外而订定相对苛刻的建筑条例外,另一个原因是霓虹招牌的工艺消失。为什么会消失?一个理由就是原本负责工艺训练的职业训练局,变成了一个颁发学位的机构。而课程的时间被缩短,训练一位工艺师需要至少十年时间,先要打好基本功,再累积经验。可惜香港没有一套完整的现代工艺教育系统。
日本有“匠人计划”,容许工艺师设馆授徒,技术薪火相传。内地也开始引入这种匠人制度。唯香港把职业教育“行政程序化”,把课程设计“框死”。课程只有两、三年,没有一种持续性的长期教育或进修。在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地方,对于工艺师培养有另外一套系统。例如在瑞士,进入鐘錶公司学习做工艺师,也另有一套系统。让素人经过培训之后,了解製錶工艺和机械原理。
香港一直以来有非常多的工艺大师,修理手表、霓虹招牌、印章雕刻、珠宝首饰、旗袍裁缝等,均有非常深厚的工艺造诣。因为香港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制造业中心,由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经济主导,需要有大量的技工。内地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香港工厂北移,把生产技术带进内地。所以香港有很多工艺,例如珠宝、鐘錶、服装、厨艺等都传授到内地去。唯独是霓虹招牌,因为与大厦结构安全有关,遭到清拆。香港由曾经五光十色的城市变成霓虹招牌失传的地方。这个问题应该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制定相关政策要考虑的一部分。香港要保持文化特色,康文署于二○一七年公布“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涵盖二十个项目,包括表演艺术、风俗仪式、传统节庆、手工艺等。为特区政府提供参考依据,在分配资源与保育措施上订立缓急次序。
但到了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仅是一项学术讨论或标签,而甚少有实际的政策去支持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纸扎、竹棚搭建、霓虹招牌以及很多香港各式各样的地道美食,如“丝袜奶茶”、钵仔糕等,均需要有政策配套支持。这一方面,韩国和日本做得比较完善,值得学习。近年内地也因为文旅政策进而发展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项目。
面对同区竞争,香港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实质化,要订立配套政策去培养本地工艺人才。应该尽快把职业教育脱离学位化,变成一个真正的工艺教育系统,把传统工艺传承下来,别让仅馀的霓虹招牌在无声无息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