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尼伯龙根的指环》剧照。
十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一周内我连续去上海大剧院“报到”,总共听了四场歌剧。这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像完成了一个行为艺术。四个夜晚的宝贵时光,献给的是瓦格纳的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
今年,是瓦格纳诞辰二百一十周年及去世一百四十周年。俄罗斯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率领麾下的马林斯基剧院,带来这部耗费了瓦格纳二十六年完成的歌剧作品。一部剧,合计十六个小时,分四个晚上演完。甫一出票,瞬间秒没,中国乐迷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指环”的高昂热情,这其中包括我。
《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联剧组成,分别为《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一个围绕指环的故事。尼伯龙根的侏儒阿尔贝里希得知只要发誓放弃爱情,就可以夺得莱茵河底的黄金,铸成一枚代表权力和财富之王的指环,侏儒便发出毒誓偷走了黄金。权力和财富永远是很多人觊觎和追逐的目标,一枚指环就此引发了天上的神界、地上的巨人族,以及地下的尼伯龙根族三方的激烈争夺、内讧、残杀和复仇……
瓦格纳的剧从不拘泥小情小爱,而是庞大、复杂、谲诡、深刻,甚至疯狂,理解起来颇需要花费脑力。一言以蔽之,听瓦格纳的歌剧不是一件轻松的活,看完《尼伯龙根的指环》全本不啻跑完一场马拉松。尼采就曾如此评价瓦格纳的音乐:“他将音乐本应遵循的第一准则──轻松快乐抛到了脑后。音乐不再是轻松散步和快乐地跳舞,我们必须使劲游泳,我们必须费力翱翔……”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点,瓦格纳的剧赋予了听众更多解读和讨论的空间,听完看完不会马上结束,而是会情不自禁去查找资料,想要弄懂自己还没看明白的地方,余味定输赢。
严格意义上来说,瓦格纳的剧并非歌剧,而是乐剧。他主张戏剧第一,音乐第二,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所以在他的剧中,几乎听不到传统意大利歌剧中的咏叹调和宣叙调,因其乐段本身就具有叙事性。故而在流行传播层面来讲,瓦格纳剧中的经典选段能被听众广为人知的并不多。但第二联《女武神》中的间奏曲《女武神的骑行》却是个例外。事实上,四联剧中最为精彩亦是最令我感动的正是第二联。女武神布伦希尔德这个神界形象也是全剧中最具人格魅力的。头戴牛角头盔,身披铠甲的女武神,常常和一众姐妹一起骑着白马出去战斗。后因其违反了众神之王沃坦要她杀人的指令,她被沃坦流放到人间的一座荒山之顶,并用熊熊大火封锁住。只有勇敢无畏的英雄才能冲过烈焰唤醒她,而第一个唤醒她的男人将娶她为妻。
铿锵饱满的《女武神的骑行》描绘了飒爽英姿的女武神们在风云雷电中纵马飞驰气势非凡的场景。小号、长号、大号、圆号共同吹响战斗的号角,提琴和黑管则负责渲染紧张的气氛,慷慨激昂的旋律成为即将拉开战斗序幕的一种象征。现场倾听,比在家里使用手机播放更加排山倒海,气势恢弘,充满力量之感,让人热血沸腾。导演们看似也颇喜引用《女武神》里的音乐,来给自己的电影加分。比如一九六三年费里尼导演的剧情片《八部半》,一九七九年马龙.白兰度主演的战争片《现代启示录》等等。
这是艺术最为有趣之处。一部经典作品,衍生出其他不同的艺术形式,经典因此得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