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清华大学的“情人坡”一景。\资料图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华园,从二校门往西院,居然有一条“情人巷”,不知钱钟书、杨绛、曹禺、郑秀这些当年的璧人、情侣,是否在那里逗留过。而今天的清华大学,有一个“情人坡”,是导航地图上也有明确记载的。它就在老清华的北院旧址。北院原位于图书馆北面,一共有十多套房子,是平房。这十多套相同的房子分布如“7”形,一部分朝南,一部分朝西。它是清华园内最早建筑的高标准教员住宅,与“清华学堂”同期。清华建校初期,有一大半教员是美国人,这处住宅区就是专门为他们建造的。一九一○年代,北院小洋房没安窗纱,到了晚上扑灯小虫,煞是恼人。章元善等早期清华学校的学生每天晚饭后时常去老师家探望,借机练习会话。他们一面同外国老师纵谈彼此想到的一切,一面一起打小虫,习以为常,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先生在清华大学的住处是北院七号。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工作,开始住在那里。那时住北院的有陈岱孙、王化成、朱自清、叶公超、蒋廷黻、刘崇鋐、蔡可选、外籍教授温特等。诸教授喜打网球,周末晚上打桥牌,只计分数,有胜负而无输赢。夫人们则常并坐,边织毛线衣边话家常。每当金蟹上市时节,北院后门口,常有蟹壳堆积于垃圾桶里。
抗战后师生逐渐复员,校园也明显热闹。“驱仇寇,还燕碣”后的新一代清华子弟和新入清华的青年就像这战后新建的住宅区一样新鲜,充满朝气。夹竹桃环绕的南院、西院、北院老住宅区,也是伴随抗战后清华新一代青少年共长的。中文系教授浦江清先生抗战时效力于西南联大,战后夫人带子女来清华团聚,同住在北院。
由于过于破旧,北院住宅区已于二十一世纪初拆除。学校在这里精心铺设了大片草坪,呈坡状,故称“情人坡”。其实来此游玩的不止情侣,也有许多老人孩童。大家或坐或在回廊、石櫈上读书、休息,并不吵闹,也未见卿卿我我者。到饭点,即并肩向不远处的万人大食堂说笑而去。“情人坡”─不妨说是所有清华人的情人─它铺天盖地的绿灿若图绣,那眼前景,心中意,需你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到那植根于深厚文化土壤中的质泽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