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蚰子\霍无非

2023-11-08 04:02: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蚰子又称为蝈蝈。/资料图片

  春来卖野菜,夏日摆瓜摊,入秋贩山货,冬雪荠菜甜……一年四季,邙山上的农家人,总会把贫旱黄土的应时特产贩到城里,一样样都是接地气的好东西。然而最让我们心动的,莫过于来自山上的鸣虫。在城里,老远看到小贩自行车驮着高高的圆形蚰笼,拳头大小,每只笼都装着一只小精灵,有的振翼低鸣,有的打探着笼外陌生的世界,不由得欢欣起来,啊,蚰子,蚰子!虫贩后面一队小“跟屁虫”想看个真切。那时物价贱,有人花角把钱买下一只,大家七手八脚争睹,这可是孩子们钟爱的小“宠物”呀。

  蚰子,也有叫蝈蝈、螽斯等别称,大都生长在北方的庄稼地里。蝈蝈这别名,乃“象声”词也;而蚰子呢,是中原豫西人对牠外表油亮的“象形”称呼吧。《诗经.国风》中《螽斯》云:“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说的是蚰子叫得响,家族兴旺。民谣传,邙山“无卧牛之地”,形容这一处北倚黄河,南临伊阙的吉壤“风水”好,地下古墓多。以愚之见,古墓再多,怎比得上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世世代代,无穷尽也的蚰子?

  蚰子理想的栖息地是在山野,如果捉之置于房内,那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孩子们开心了,逮空儿围着蚰笼左看右看,叽叽喳喳,专心喂食,把玩不已,冷不丁几声蚰鸣,满室生辉。入夜,蚰声大作,孩子睡得实,苦的是难眠的家长。课堂上,调皮学生桌中传出蚰鸣,打断老师讲课,引起全班好奇,老师只得没收。一番批评教育,放学交还。

  囚禁在蚰笼实在憋屈,入秋上邙山,到蚰子的故土一转,满山遍野的高粱、柿枣苹果被染得透红,豆荚绽裂哔剥炸响,像拍着掌提醒农户:我们成熟了。马车驮着箍得小山似的金穀、玉米回村,蹄儿得得,铃儿叮当,车把式甩着响鞭,迴荡在山野空谷。

  此时,邙山的沟壑崖壁,田垄草丛,另一些声音也在呼应交响,“蝈蝈蝈”,“唧唧唧”……细辨,有蚰子的,也有蟋蟀和油葫芦的,山深听秋虫,音纯若天籁。蚰子的叫声与其他鸣虫相比,高亢急促。雄蚰摩擦短翅上的声锉和刮器,发出求偶声,不会叫的雌蚰一旦接受了雄蚰的追求,把卵产于土中,完成了繁衍大事,不多久就告别这个世界。次年,新一代蚰虫又破土而生。

  邙山看蚰不是件容易事,耳畔蚰鸣一片,走近戛然而止。蚰子聪明得很,晓得利用环境伪装自己。拨开草棵叶蔓,眼睛一时看花,一点动静没有,缓过眼来,见蚰子伏在叶下根上,一动不动,就看你能识别不?猛一把抓去,蚰子敏捷跳开,左扑右摁,逮一只在手,蚰子不忿,张牙蹬腿反抗呢。仔细端详,头大、甲颈、翅短、肚圆、腿长是牠们的特征,有的通体青翠,称为“青头”;还有的头翅乌褐,谓之“黑蛋”。

  蚰子食性杂,吃的是山野土食,一片片菜叶,一朵朵瓜卉,一颗颗豆粒,从不挑剔;遇到蚂蚱、玉米螟、黄粉虫等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蚰子毫不客气捕齧。观其食谱,毁誉参半,仍不失有除害降恶之功。天造地设,尽赐物华,养育了这里的芸芸众生,怪不得邙山的蚰子隻隻肥壮,个个生猛。

  邙山的一些农户过去有剖篾编笼的手艺,因地制宜,取高粱秆、苇杆等,编织小巧玲珑的蚰笼。到了季节,下地捉蚰,半是副业,半是喜好,就有了驮着蚰笼下山的奇观。只是当下蚰笼被塑料材质取代,少了灵气,蚰鸣仍响,编笼的老手艺安在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