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缺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曾听说过一个两三百人的小学里总共只有八位老师,这在常常二十个人的班级标配是两位老师的德国是很难想像的。
那么,在柏林当小学老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那天遇到一位老华人敏老师,她在柏林当了很多年小学教师,我有幸和她聊了聊,听她讲了讲经历中的“酸甜苦辣”。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敏老师教什么科目呢?听到这个问题,她立刻笑了。
“什么都教,从数学科学,到体育音乐。我既是几个班的班主任,又是各种科目的科任老师。”
“哈哈,那么我们调侃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语文是音乐老师教的’这种话还真是来源于生活。”
“其实也不难理解,小学嘛,学的自然科学或数学,都是非常简单的。德国的教学不会教得那么难,所以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确实也是,这样的话,岂不是一周会上很多课?”
“那是当然,一周二十八节课是经常的,偶尔遇到老师离职休假,甚至会上更多课。柏林真是奇缺教师。”
“我也听说了,今年还特别严重。我女儿也因为学校缺老师,每周二提前一个小时放学,减少了一个小时课时。”
“那已经算是好的了,有些公立学校直接砍掉半天的课。”
“那这样对教学质量有影响么?”
“据统计公布,这确实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影响。但是分析说这也不排除是几年疫情的原因。不过在我看来,家长的素质和他们是否重视教育,会在学生成绩和表现上直接反应出来。”
“大部分家长应该还是挺重视教育吧?”
“总体来看家长们至少是有对小孩的‘底线’要求,跟老师的沟通也是很好。只是难免也有些完全不在乎的家长,从作业到准时上课到家长会,都毫不关心。他们的心态是大不了以后也可以躺平吃社保……”
说到这里,敏老师有点欲言又止,给了我一个“你懂的”的眼神。毕竟,有很多话她作为老师也不能说太多。叹了口气,敏老师很认真地说:“其实每个地方都有教育的优势和困难。作为华人,在德国可以为小孩争取到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弥补一些基础教育不够扎实的缺失。这样才能优化资源,让小孩既快乐又优秀。”
敏老师眼里充满真诚的期待和对小孩们的关爱。听了她的这一番话,我仿佛对“教育”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和育,如果“教”是整个教育环境,那么“育”则是家庭的影响。这个道理,不分国界,不分国籍,都是父母与师长对下一代无限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