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流动空间/一柱摩天塔,千轮明月窗\方 元

2023-12-19 04:03: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怡和大厦前的雕塑“对环”与大厦的圆窗相映成趣。\作者供图

  特地为一栋商业大楼举办五十周年回顾展,这在香港是少有的事。五十岁对于一座建筑而言,说年少不年少,说年老又不够老。但对于这座曾经是香港和亚洲最高建筑的怡和大厦,的确是一个应该重新讲一讲的香港故事。

  怡和大厦的最大特点是圆窗。这正是展览取名“圆缘半世纪”的由来。在中国,圆窗又称为“月窗”。当夜幕低垂,灯光照亮圆窗的时候,犹如上百上千个月亮在海边升起,颇有“海上生明月”的浪漫诗意,正是:一柱摩天塔,千轮明月窗。

  怡和大厦于一九七三年建成,由巴马丹拿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家老牌的本地公司,正像当时的香港一样,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聘用了不同国籍的建筑师。主持怡和大厦设计的是来自加拿大的日裔建筑师木下一。

  木下一说,圆窗的灵感来自他的华人妻子。中国人和日本人使用圆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所以木下一对妻子的提议一拍即合。

  其实,无论中国和日本,还是意大利或法兰西,在建筑上使用圆窗的例子自古就有。圆窗并不是创意,有创意的是全楼有一千七百四十八个圆窗。怡和大厦是香港第一座从下到上、四个立面都使用圆窗的摩天楼。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颖、非常前卫的设计。

  在当年,还有一座采用圆窗的高层建筑──东京中银胶囊大楼。它由木下一的日本同胞──黑川纪章设计,比怡和大厦早一年建成。不过,它的建筑规模比较小,仅有一百四十个圆窗。尽管在此之后有不少现代建筑也采用圆窗的设计,但怡和大厦至今仍是世界上圆窗最多的建筑。

  虽然圆窗美观、有趣味,但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方面,它的功效不如方形窗和带形窗那么好;在使用方面,它的开合也不如方形窗那样方便。因此,圆窗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多用于装饰,少用于实用。不过,高层建筑的设计与过去的低层建筑不同了。由于高层办公楼普遍使用封闭式窗户,室内采用人工照明和空调,因此圆窗的采光通风及窗扇开合不再是问题。

  在结构力学上,圆形窗则比方形窗更合理。由于方形窗的四个角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四角的部位比较容易出现裂纹。圆窗则可以更平均地分布压力,使墙体更好地承受重力和抵抗风力。

  由于建筑师个人的文化背景,因此他在设计中自然而然地渗入了东方的思想。除了圆窗之外,木下一还把建筑的结构比作竹子。他说,竹筒就像建筑的外壳,一个个竹节则像一层层楼板,“即使在竹筒上打圆洞,竹子仍可保持坚韧度”。确实,怡和大厦的“筒中筒”结构与竹子的构造在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

  在艺术形象上,木下一用圆窗突出了香港的地方特色,打破了“国际式”建筑千篇一律的直线和直角的模式。同时,他保留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性和精简的原则,用了极少的建筑语言,却表达出丰富的文化含义,完美阐释了建筑大师密斯(Mies van der Rohe)的那句格言:少就是多。

  对于业主来说,圆窗还有一层意思:由于怡和集团最早是一家从事航运贸易的公司,而圆窗令人联想到轮船的舷窗,因此这个设计把建筑形象与公司历史联系了起来。这是一艘五十二层高的巨轮,它借着香港七十年代的东风,驶向经济繁荣的海洋。

  怡和大厦的设计特点不仅圆窗,还有地面的公共空间和行人天桥。大楼并没有占据整块用地,而是将地块的六成部分留出来用作广场,同时设计了一条步行天桥,跨过车辆繁忙的街道,将中环商务区与怡和大厦、广场和海滨连接起来。由于发展商让出土地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因此政府准许发展商增加额外的地积率和楼层,以资鼓励和补偿。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设计是对发展商、公众和城市环境都有利的三赢方案。

  尽管怡和大厦获得许多赞扬的掌声,但亦有质疑的声音。例如,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格里高利(W. G. Gregory)认为,虽然圆窗在功能上是合理的,但未能清楚地显示内部空间的尺度;而且,由于大楼太高、太庞大,令人难以欣赏它的建筑形式。

  最让他担忧的是,超高层建筑将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他还发出警世预言:“也许在目前的情况下尚可容忍一座这样的大楼,但如果这类建筑迅速繁殖,那将使市中心区的服务设施不堪重负,更别说对环境质素的影响了。”

  今天,中环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比五十年前更多、更高、更大,海港越填越窄,怡和大厦的月窗也离海岸越来越远,而格里高利在五十年前提出的预言则近在眼前。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对一座建筑而言,五十年可以清楚地知道它的设计是否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怡和大厦是一个能够代表香港本地建筑艺术水平的杰出作品。在中环的高楼大厦中,它虽然不是最高的或最大的建筑,但它是那种你只看一眼就会记住的建筑,而且你绝不会把它与其他的建筑混淆。这种独特性正是香港今日仍要珍惜和保持的特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