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电影《圣诞精灵》剧照。
每年圣诞节,最出镜的无疑是圣诞老人,他会从北极出发,坐着驯鹿雪橇车,马不停蹄地挨家挨户给孩子们送礼物。但不要忘了那些忙碌的圣诞精灵,他们也是节日的主角之一。
早前荷里活圣诞季电影《圣诞精灵》(Elf)在英国上映,收获了不俗的票房。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巴迪的怪异巨大精灵,穿着绿色外套,戴着尖顶帽子,比所有其他精灵都要大得多。因为事实上他是人类,当年圣诞老人到一家孤儿院给孩子们送圣诞礼物时,淘气的他不小心爬进了圣诞老人的玩具袋子里,并被意外地带回了北极。仁慈的圣诞老人收留了他,和其他精灵一起作为自己的小帮手。当巴迪成年后,他踏上了前往纽约寻找家人的旅程,之后他又在一家百货公司找到一份圣诞精灵的工作,并在那里找到真爱。
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主打温馨喜剧路线,剧情催人泪下,还启发了百老汇音乐剧并大获商业成功,在伦敦也以舞台剧的形式多次上演。更重要的是,电影自二○○三年首次全球公映以来经久不衰,至今正好二十周年,而每到圣诞期间,《圣诞精灵》的广告就会铺天盖地,到处是穿着精灵服的巴迪形象,其已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圣诞经典电影之一。用影评人的话说,精灵的故事总是引人入胜,二十年来始终充满魅力,是圣诞喜剧中圣诞老人的最大帮手。
在英语文化中,精灵起源于北欧神话,在中世纪时,精灵的形象有点兇,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精灵与圣诞逐渐结合起来,才变得可爱起来。在诗歌《圣尼古拉来访》中,圣诞老人被形容为:“他圆滚滚、胖乎乎,活脱脱一个快乐的老精灵”。而圣诞精灵的称呼,最早出自经典小说《小妇人》的作者、美国作家路易莎.奥尔科特,她在一本名叫《圣诞精灵》的书中把精灵们描绘成圣诞老人的助理。一八七三年面向大众的《歌迪女士杂志》的封面,生动刻画了圣诞老人被玩具和精灵包围,标题点明“我们在为圣诞节期间发放玩具作准备”。
到了今天,在英国、爱尔兰和美加等国,圣诞老人的现代传说通常包括圣诞节精灵,他们身着绿衣、尖耳朵、戴着尖帽,就像作坊里的工匠一样,在位于北极的圣诞老人的礼物工厂里,年复一年、效率惊人地为全世界儿童赶制礼物,以便在圣诞节这一天给他们带来快乐。正如电影《圣诞精灵》的开场独白中精灵爸爸所说:“精灵只有三种工作可选。分别是:晚上做鞋子,在树上烤饼干,在圣诞老人的作坊里做玩具。”而做玩具是每个精灵都渴望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与如今圣诞卡上以圣诞树、圣诞花环和问候语等同质化图案不同,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圣诞主题十分古灵精怪,当中便包括不少圣诞精灵的设计。自一八四三年英国第一张圣诞卡寄出后,随着彩色平版印刷的创新,为形状和色彩的想像力提供了空间,圣诞卡也成为一项竞争激烈的行业,英国每年大约生产一千二百万张圣诞卡。商家为了追逐利润而寻求新奇和惊喜,常把圣诞老人打扮得像僧侣、精灵或异教森林精灵。
回到圣诞季电影,除了《圣诞精灵》,近年来圣诞精灵的角色一直是不可或缺。比如在二○一二年梦工厂的动画电影《守护者崛起》中,精灵是非常矮小的生物,他们穿着像尖帽子一样的衣服,在北极协助圣诞老人,但他们不制造玩具,而是由雪人来负责完成。在二○一八年上映的电影《圣诞编年史》中,圣诞精灵更被大胆演绎,他们被描绘成拥有自己语言的生物,圣诞老人也会说这种语言。精灵们大约有两英尺高,有两个头的身材比例,大眼睛,长而尖的耳朵,身体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皮毛,还有S形毛茸茸的尾巴,使他们看起来有点像齧齿动物。到了二○二○年的续集中,圣诞精灵们分成了两个阵营,其中有一派是“顽皮的精灵”,竟然密谋推翻圣诞老人。
另外,英国各大超市、百货公司每年推出的圣诞广告短片,也是圣诞季的盛事,圣诞精灵同样扮演重要角色。像是二○二○年,英国四大超市之一的阿斯达(Asda)与华纳兄弟合作,将圣诞精灵巴迪搬回银幕,短片讲述了在冰雪覆盖的阿斯达超市门口,看见了前来应聘的巴迪,但他笨手笨脚幹不好活。在商店关门后,巴迪用童话般的温馨灯饰装点了整个商场,第二天惊呆了所有人,最终顺利通过了试用。另一间超市莫里森(Morrisons)则营造了完美的圣诞氛围,主人公骑着一辆装饰满圣诞灯的送货车,缓缓开进了农场里,而农夫小精灵们忙碌而敬业地准备着各种丰盛的圣诞晚餐。
最有创意的当属全球旅行品牌途易(TUI),其近期推出首个圣诞广告《感谢圣诞精灵》,让忙碌的精灵们终于可以放假。短片中圣诞老人在圣诞夜独自出发派送礼物,一群精灵向他发表感人的告别,随着他消失在视线之外,也轮到这些圣诞老人的小助手们在辛勤工作后踏实放松、尽情享受的时候了。正如电影中“精灵法典”中所提到的规则那样:把快乐大声唱出来让每一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