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林布兰晚年的自画像正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
近来,常常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和“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两大展览正同期展出,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入场,馆内文创礼品店的相关周边产品亦热销。今次,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五十多件珍贵画作来港展出,同行的不少友人都期待见到莫奈和梵高的真迹,而更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展厅内林布兰(Rembrandt van Rijn,一六○六至一六六九)的晚年自画像。
作为十七世纪荷兰美术黄金年代的重要代表,林布兰从小进入画家工作室习画,掌握了出众的素描和版画技巧,且对光线的运用格外敏感。因应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经济起飞,中产阶层崛起,对于艺术收藏的需求日增,林布兰正是在这期间,凭借其肖像画创作技巧,一跃成为荷兰知名的艺术家。他的赞助和委约纷纷而至,他和家人也因此过上了富庶优渥的生活。
世事总不尽如人意。就在林布兰的事业和名望如日中天之时,一幅画作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这幅画就是创作于一六四二年的《夜巡》。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集体委约画家创作,而林布兰一改传统群像画创作手法,并未依照长幼尊卑原则,而是将十多位主角分别安排在前后左右不同位置,有些画得大,在前景明亮处,有些格外小甚至面目模糊,在远景暗处。这样一来,画面固然形成了戏剧化的舞台效果,却无法让这十多位委约者个个满意。众人甚至将画家告上法庭,而经此事件后,林布兰声誉大跌,人生急转直下。
正在香港故宫展出的自画像,是林布兰生命中最后一年的创作。画家一生留下众多自画像,依年份一一看过,既是画家本人肖像画创作技法日渐提升的例证,亦从一侧面展示画家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前半生的优渥与后半生的寥落形成的鲜明反差,在他的自画像中同样有鲜明呈示:青年和中年时代,自画像中的画家本人衣着典雅,神情自信从容;而晚年的他,衣着潦倒,神情瑟缩,眼神中是遮掩不住的苦痛、失落与沧桑。在展厅此画前驻足,数百年前的人与事仿佛穿越时空而近在眼前,我们宛若透过此作,与几个世纪前的画家对话,聆听彼处的悲喜人生,观照并内省。这,或也正是艺术之于你我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