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君子玉言/专注每一天\小杳

2024-01-03 04:03: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什刹海二○二三最后一抹夕阳。\作者供图

  二○二四元旦,一大早去单位值班。公交车缓缓穿过街道,微冷、微霾,啥啥都跟昨天一样,却物是,时非。时间的长河无休无尽流淌,看似这一天与过往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别无两样,但四季的轮回在提醒,生命之河起伏丰淡,自知自在。

  岁末下班后赶巴士。已过晚高峰,冬天工作日这个点,街上车上人都不算多,该回家的已到家,聚会的正在举箸畅饮……默默坐在车上一个角落,积雪未消,街灯滑过,车子在大街小巷转来转去,站名一会儿是“××南街北口”,一会儿是“××东路南口”,一会儿是“××桥西”,忽然又“××桥北”“××桥东”。这趟车坐过数次,总是绕得我晕头转向。明明大致路线由北向南,为什么站名东西南北俱全呢?不免懊恼地瞎琢磨:是年纪大了变笨了?还是路盲症越来越严重了?还是暌违已久而北京变化太大,自己不认识了?

  以往跑通勤,沿途实景大致是了解的──这是什么方向的路、车子朝什么方向开、两边标志性建筑是哪家大机构……这才不枉一枚三十年“京龄”的老北京嘛。晨晞暮降时分,望着渐渐甦醒或沉睡的都市,还会感慨一番。为什么现在走过的路不容易沉浸了呢?坐在车上,脑子却擅自溜开了:想着工作上刚刚经历的啥事,想着新闻上听到的啥事,想着网络上看到的啥事……就是说,坐车的时候不再专注于坐车本身这件事了。

  过去很长时间,常常人离开办公室,心思还留在电脑前。洗洗躺下,忽想刚才的稿子这段应该写好了,那段应该用那个词好了……这一想,觉就没法睡了。有时都快睡着了,忽然想起明天工作上的千头万绪,立马就精神了。所以睡个好觉这件小事,我多年来费了很大力气,至于养血安神之类早就不管用了。所有解决睡眠问题的药物,不外乎一点:不让你多想。于是强迫自己:人离开办公室,脑子也离开。床头备一小本子,脑子想起啥,随手记下来,不让它在脑子里飘流。专心致志地工作,心无旁骛地睡觉做梦。生物鐘也要有个边际感,此时此事不打扰彼时彼物。

  可是这好像不太容易做到。地铁上,几乎人人看手机,有几人专注于坐车这件事呢?吃饭时,吃一口饭看一眼电视,或互相敬酒聊天,谁会孜孜于饭菜的味道呢?行山时,一心积攒步数,有关注山上的风景吗?看书时,耳朵还听着别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六神可能同时驻留在几件事上。所以,一趟车坐下来,不记得沿途即时的景致;一顿饭吃下来,不记得口感如何;一道山行下来,不记得道旁的野花,林间的鸟鸣,天边的云……

  时间确实太快,或许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把她过得太浅太淡。若是给时间标上刻度,一笔一刀,有骨感有质感,记得住的时间,才称得上岁月。

  我一向记忆力好,渐渐地,发现记忆变得越来越不可靠──记忆的追溯期越来越短,细节越来越模糊。自香港回来后,不少朋友建议我把在港那几年的经历感受写下来,同事还约稿写《我所经历的香港由乱到治》。可是,我一个笔记本都没带回来,只能全凭记忆。当然,本本的笔记与脑子的记忆,记录经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脑子记下的,必是走心的,必是将理性思考与喜怒哀乐这些情感一下一下印刻过的。流过泪的见闻,痛彻心扉的思索,都是雕刻般的记忆。真的要感谢微信和这个栏目,有些记忆,翻查当时的微信,会弥补情节细节;有些记忆,翻看往期栏目,会重新“载入信息”。还有些值得记录的事,当时忙碌或颠簸无定,无心无暇。比如颠簸的二○二二年,一年之后,万事平服,可以平静地交给文字了。

  临近跨年,小伙伴不约而同聚起。与LP在月坛请上海来京的ZJ,畅聊意犹未尽。跨年夜找了鼓楼附近一个四合院老友一起迎新。坐地铁从南锣鼓巷出来,后海胡同里到处人人人,什刹海上滑冰的人也乌泱泱。躲进小院,老友们一人一锅,Lj、Jy……好兄弟聊着聊着就跨年了。岁月送走了很多人,留下了我们。

  相比二○二二年的奔波,刚刚过去的二○二三年有点平淡。新的一年,给自己立下的New Year's resolution很简单:吃饭就专心致志吃饭,专注于味蕾;坐车就专心致志坐车,专注于视野;睡觉就专心致志睡觉,专注于休息;行山就专心致志行山,专注于呼吸。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守好亲情友情,守好眼前,守好内心,不为繁事扰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