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繁花》剧照。
二○二四年上海东方卫视跨年晚会上,著名主持人曹可凡透露,沪语版电视剧《繁花》于一月二日登陆东方卫视黄金档。这着实令人兴奋。此前,《繁花》的普通话版和沪语版已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普通话版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头十分钟,收视率就破了二。
这部由少年时期生长于上海,擅长拍摄海派风格的王家卫执导,根据同名茅盾文学奖小说改编,三年打磨而成的电视剧,聚集多位上海及江浙籍贯演员,却也只能选择金宇澄巨著中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改革创业的一节片段来集中演绎,可见小说还有多少可在影视化上继续发掘的深广元素。
说起来也是奇迹,小说风靡全国已十年,陆续推出了话剧、沪剧各种演出形态,却至今热度不消,各种媒体关于它的讨论仍旧络绎不绝,充分体现出上海市井生活细节长久的生命力和读者的精神饥渴。本是作家老年不吐不快的网络戏语,零敲碎打,却最终集结为了史诗。与剑拔弩张、浓油赤酱相比,是另一种风度,可细细咀嚼。金宇澄有一支健笔,写的又是他熟悉的在其中成长起来的生活圈子,特别驾轻就熟,极有味道。时代大波、儿女心思,一层层历史的风云、人间的沧桑,有如一座气势雄伟,飞光流彩,设计新颖,建筑考究的艺术建筑物,里面有一进进的庭院,有各个时代上海特殊的气息、奇妙的景观和众多人物,简直是彩绘夺目,香气缭绕。
由于演员大多是江浙沪籍贯,所以沪语版更有味道。上一次沪语版电视剧风靡全国,是一九九五年的《孽债》。三十年如白驹过隙,从全国范围内看,南方人、南方文化,这些年在文艺舞台中心似乎一直未成主流。像《孽债》,像一九九一年拍摄的《上海一家人》那样,全剧的美学风格是江南的,生活习惯是江南的,哪怕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里夹杂若干上海方言的影视剧,现在都很少得见。其实上海是电视剧生产重镇,但长时间以来推出的影视剧大多缺失了南方元素。此次终于变换和丰富了叙述视角,借巨著的由头来回归长江品位,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