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旋转舞台/世间何物似情浓(上)\徐 成

2024-01-30 04:02: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西九戏曲中心举行的《牡丹亭》演出照。\作者供图

  邢金沙老师和温宇航的一晚本《牡丹亭》终于在二○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如期上演,各种艰辛和不易难与外人道也。作为邢老师的昆曲课学生,自然感想颇多。虽则一晚本仅有《标目》、《游园》《惊梦》(此两齣为原著之《惊梦》)、《寻梦》、《写真》、《离魂》(为原著《闹殇》的一部分)、《拾画叫画》(原著为《拾画》)、《幽媾》及《回生》九齣,但将汤显祖《牡丹亭》的核心“情”字娓娓道来,演绎得令人信服感动。这自然离不开古兆申先生的整理和改编,更离不开邢金沙和温宇航两位名角及浙崑一众艺术家的精湛演绎。

  自跟随邢老师学习昆曲以来,对昆曲的热爱及了解与日俱增。以前在北京虽也去戏院看昆剧,但总有外行看热闹之嫌。如今自己学了段时间,才更能明白昆曲的各种好处。在看热闹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难在透过华丽装饰看清昆曲艺术的核心所在,尤其所谓戏曲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一些群魔乱舞的改编虽则吸引到了新观众,却将传统戏曲美学逐步送上末路。在这一背景下去看古兆申整理、邢金沙及温宇航主演的一晚本《牡丹亭》就更有意义了,因为这是一个将昆曲之美按照原本的雅致细腻充分表达出来的版本。

  邢老师与温宇航是老搭档了,很多戏迷朋友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温莎组合”,虽有些无厘头,倒也琅琅上口。平日上课时,觉得老师对售票一事毫不着紧,到了剧场发现竟基本满了。据说不少观众是从五湖四海飞来香港看戏的,可见“温莎组合”的号召力之强。幕布拉起,邢岷山饰演的汤显祖在书桌前奋笔疾书,随后唱出《标目》中的《蝶恋花》一曲。该曲有词无曲,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当年周雪华谱的,这次为了老师的演出,周雪华又重新编了曲。邢岷山是老师的胞弟,从小一起学昆曲,还是沈世华的女婿(当晚沈老师也来现场“督战”了),虽然后来投身影视圈,但老生的嗓子和功底依旧在,一曲《蝶恋花》唱得悠扬婉转,让人一瞬间进入到晚明时空中。

  当晚演出延续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摆设,舞台布景极为简单干净,根据每一齣的主要情节转换不同背景色彩,没有过多的花纹图案,让观众的精力完全集中在演员身上。检场穿黑大褂上下舞台搬改道具亦是延续旧时舞台传统,拉大幕换景不仅拖延演出节奏,还破坏随着剧情逐步积累起来的观众情绪。戏剧是演员与观众一起构造的想像共同体,其中核心是演员的表演,因此过于复杂的布景虽可给人视觉冲击,但第一印象之后别无益处,甚至会严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传统戏曲更是如此。演员的唱腔和身段为观众提供了想像的素材,在身段营造的空间感中,我们可以在无实物道具的情况下依旧真实地感受到每一个动作的指向,从而成为戏剧创作的共同参与者。

  邢老师此次演出用上了珍藏多年的老点翠头饰,细心扮上之后全然一副二八少女模样,或娇或嗔、一颦一笑之间早已进入了杜丽娘的世界中,让人完全相信台上的这位角儿就是杜丽娘本人。她对角色和表演程式的笃定感是成功塑造角色的重要基础,只有演员笃定观众才能信服,才能将一份“情”传递给观众。而这笃定感来源于多年的打磨和训练,即便曲文已烂熟于心,老师在排练时也毫不懈怠,一字一词悉数查韵书细抠。邢金沙老师对字韵腔格的重视颇有曲家风范,听她说以前每周都会去古先生家练曲。古先生对字韵行腔极为讲究,字正才能腔圆,字清方可情真,这在当晚《牡丹亭》的演出中展现得十分到位。寻常伶人一到舞台上便可能把行腔咬字的细节给忽略了,因为昆曲唱腔难身段繁,要做到面面俱到,真要付出十二分的专注和努力。更何况当晚三个半小时的演出,邢金沙老师一人要表演五十三首曲子!

  上学期老师正在为这场演出密锣紧鼓地排练,她让我们一起学《牡丹亭》的《写真》一齣,可从这一齣的教学窥见本次演出剧本整理的取舍逻辑,以及邢老师对于角色和表演程式的研究深度。传统上这一齣删改较多,不同戏工有不同改本,甚至抽板改腔者亦不少,我们熟悉的张继青版本就有许多删改。这出戏讲杜丽娘自手生描二八春容,核心在于杜丽娘伤春,在绘画过程中表达梦中人难见,春容“做真真无人唤叫”(典出唐传奇,见《太平广记》卷二八六引《闻奇录.画工》)的遗憾之情,为后续病犯沉疴、离魂玉殒做铺垫,也引出柳梦梅拾画叫画的情节,因此这是一齣重要的过场戏。但原文篇幅颇长,从头演到尾需要一小时,古先生对此进行提炼,缩短为半小时篇幅,邢老师在排练时根据人物性格及情节逻辑再做了细节上的修改,但只删不改,保留的唱段均按《集成曲谱》演唱,身段传承自沈世华的“传字辈”版本,细腻精准,每个动作与曲文相辅相成,绝无冗余。我们在学习身段时才明白昆曲的身段与曲文结合之细致精准,这是历代戏工伶人在文人骚客指导下打磨出来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