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张步花剪纸的艺术世界(上)\王永岗\&

2024-03-06 04:03: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张步花剪纸作品《春耕》(58×69厘米)。

  倘若不是思三保从垃圾堆里捡回那对牛,我们可能无缘目睹张步花老人剪纸呈现的世界。

  二○二一年是牛年。正月里的一天,好友思三保来找我,手里拿着一块巴掌大的红纸片。那是用印有铅字的废纸剪的一对动物,动物手臂微张,脚跟对拢,像人一样直挺挺正面站立,头很大,顶部有短鬃,镂空的双目深不可测,形象怪诞而有力。我顿时眼前一亮。三保问我剪的是什么,剪得如何?我没猜出来,但觉得剪得好。他说是他母亲剪的牛。我很吃惊。一是牛没有这样剪的。二是作品朴拙、怪诞,呈现出不凡的表现力。三保见我说好,很兴奋,说他腊月里回老家过年,在灶火旁的垃圾里发现了它,然而在近五十年的记忆里,他未曾见过母亲剪纸。

  看着桌上那张是牛非牛的纸片,我隐约感觉到那正是我找寻已久的,没有被“文化”规训和市场同化的真正的民间艺术。我告诉三保,让她母亲按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去剪,尽可能地多剪,千万不要指导和干涉。半个月后,三保又带来了十几幅剪纸,是他母亲新剪的。有狮子、大象、绵羊、鸡、马等各种动物,有抓髻娃娃、拉手娃娃、瓜子娃娃、双头娃娃、扫天婆等各类神祇,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说不清楚的东西。这些作品有着一个共同点:造型古拙、简洁、生动,手法质朴、自然、单纯,图样似是而非又神秘莫测,散发着古老而又现代的气息。我暗自庆幸当初的判断。

  清明节过后,我和三保一起从县城出发,去了他桥镇的老家,也第一次见到了张步花老人,一位普通的年过八旬陕北农村老大娘。见到她时,老人正坐在窰洞里的椅子上努力地剪着一叠厚厚的红纸,剪刀的铁环卡着关节严重变形的手指。我的手突然感觉有些疼。看到我,她十分缓慢地直起身,低声招呼我坐到炕边,炕头上放着一叠叠新剪的纸。这样我成为张步花家人之外第一个接触她剪纸艺术的人。甘泉县政协副主席、原文联主席刘虎林是第二个。虎林兄是见识卓越又热心肠的艺术家,他看了那些剪纸作品,大加赞赏,并买了各色彩纸,让三保带给母亲。

  为了保护张步花艺术创作的独立性,我们约定对其剪纸活动不引导、不干涉、不宣传,除尽力激发老人的创作热情外,就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原真地观察和记录她的创作与生活。就这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步花老人按着自己的方式,井喷式地创作了两百多幅剪纸作品和一百二十多张画稿,小的只有手掌大小,大者超过了一米五。作品的内容题材丰富,从神界到凡间再到鸟兽草木、花果虫鱼的万物,她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涵盖了天、地、人三才的大千世界。这些作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形象之奇异、剪纸语言之独特、艺术思维之神奇让观者震惊。而我感兴趣的是:是什么驱使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人在其古稀之年迸发出如此璀璨的艺术光芒?

  张步花剪纸内容题材极其丰富,在她一年多时间里创作的两百多幅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古老文明和陕北黄土高原地域乡土文化的艺术呈现。

  她剪的抓髻娃娃、瓜子娃娃、枣山娃娃、莲花娃娃、北斗神、土地神、扫天婆、送子娘娘、女娲娘娘、龙王和马王等陕北民间信仰体系中的各类神祇,既是中华民族保护神和繁衍神,也是陕北原生态剪纸的核心主题。

  除此之外,张步花还创作了许多表现陕北乡村日常劳作、生活内容的作品,《村里》《春耕》《打场》《放羊》《掰玉米》《打酸枣》《打马茹》《点亮亮》《熬黄酒》……这是以往陕北原生态剪纸中很少出现的题材,却在张步花的作品中大量涌现。与神灵的世界相比,这些世俗乡土生活看似没有太多形而上层面的深意,却是肉体凡胎的芸芸众生生命形态的真实存在,带着绵长的乡土记忆和浓厚的山野气息,是一个鲜活的人的世界。作品中那缀满茎秆的玉米棒子、结满树枝的山桃和马茹果、遍地的洋芋、成堆的蚕宝宝、满树的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