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作家安.克利夫斯笔下的女探长薇拉被改编成热播英剧《探长薇拉》。
中国有句老话,妇女能顶半边天,在英国的侦探界,不论小说里还是现实生活中,女性都占据了不可小视的地位。
提到英国的大侦探,很多人一下子就会想起福尔摩斯,这位维多利亚时期的绅士,完美演绎了男性的理性、智慧和勇气,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侦探被看成男性的职业,侦探小说也贴上了性别标签,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由男性所主宰。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剥夺了文化精英对文学出版的控制,客观上为女侦探登场提供了契机。当时风行英国文坛的各类小说中,哥特、感伤和浪漫传奇类小说多以女性为主角,而女侦探的女性身份能将侦探小说与这些流行小说结合起来,凭新奇之意帮作者抢占市场份额,从而促成了快速崛起。二十世纪初,英国出版了十二部侦探小说,其中五部以女侦探为主角,足见其成为作品热销的卖点。
在这些虚构的女侦探中,虽然没人能够挑战福尔摩斯在文学上的地位,但也为后来女性侦探小说的发扬光大打下基础。比如,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作家艾里斯的《女密探》中的女主角露丝.特瑞尔,成为侦探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侦探。还有《拉芙戴.布鲁克的经历》《侦探琼玛》《苏格兰场的莫莉小姐》等小说都塑造了不同的女侦探形象,尤其是女警探莫莉,与女佣组成类似“福尔摩斯&华生”的二人组,是该组合移植到此类小说的最早范例。到了二十世纪,更涌现出一批家喻户晓的女侦探角色,像是推理女王阿加莎笔下的马普尔小姐、犯罪作家安.克利夫斯笔下的女探长薇拉,以及亚历山大.麦考尔.史密斯笔下的黑人女侦探拉莫茨维等。其中女探长薇拉被改编成热播英剧,主人公穿风衣、戴渔夫帽的打扮深入人心,使该剧位列海外最卖座的英剧之一。
与此同时,打破人们传统观念的是,最新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英国女性参与侦探行业的时间与男性一样长。英国历史学家凯特琳.戴维斯在《私人调查:女侦探秘史》一书中提到,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英国从事女侦探的人数众多,并且大部分都不像传统小说中描写的依靠他人协助办案或是年老体弱的“安乐椅型”侦探,相反,她们往往年富力强并喜欢单打独斗,有时甚至战斗力爆錶。例如,一八九四年前苏格兰场督察莫里斯.莫泽成立了知名的女子侦探社,同年伦敦最大的斯莱特侦探社也在公开招聘女侦探。一九○五年女侦探凯特.伊斯顿敦成立了综合侦探所,宣称“承办涉及抢劫、勒索、离婚、取证等案件,除了谋杀之外,我什么都碰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私家侦探是女性可以从事的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而且很容易获得,不需要任何特定的教育或资格,也没有年龄限制。
书中还提到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女侦探,其中最著名的是曾担任歌剧歌手的安妮特.克纳,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了自己的卧底生涯,活跃于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海峡渡口,从事监视和鉴别纳粹间谍的工作。在她成为伦敦贝克街梅菲尔侦探社的创始人后,又成为了伪装专家,凭借演员的化妆功底时常乔装改扮成各色人物四处活动,像是贵妇人、服务员或护士等等。当时《Leader》杂志将她描述为“拥有一百张面孔的女人”。此外,被称为“福尔摩斯夫人”的泽娜.阿切尔也是英国顶尖私家侦探之一,二战后她在利物浦成立了史考特侦探局,以侦探身份打开知名度。她同样以跟踪、监视和伪装技巧著称,以至于作者凯特琳感慨道:在书中提到的所有女侦探里,泽娜是我会毫不犹豫地雇用的人。
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还包括早期女侦探莫德.韦斯特,她的侦探工作涉及从揭发勒索者到挫败珠宝窃贼再到渗透危险团伙等方方面面。《女侦探莫德.韦斯特历险记》一书中提到,她经常伪装,用假发和化妆品改变自己的外表,有时会打扮成男人,以“有头衔的英国人”形象混迹于高级酒店、俱乐部和赌场等场所。另一位是玛蒂尔达.米切尔,她于一九一二年离开哑剧舞台,成为伦敦牛津街百货公司的“特工”,专门帮助捉拿小偷。据《地下世界的女王》一书描述,当时商店经常会雇用女侦探来防止入店偷窃行为,因为她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能够更好地融入顾客之中。
人们常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小说中的女侦探的确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新女性侦探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的小说中较为常见,她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生气勃勃的运动精神,都与当时报刊上经常讨论的新女性形象相脗合。从文化意义的视角看,女侦探大都具有相当的进步性,她们在男性垄断行业里扮演权力代表,证明与男人有着同等的能力,也符合以性别平等为目标的女性主义思想。此外,女侦探主要靠家庭生活经验和直觉破案,她们是这一领域里理所当然的专家,她们善于捕捉细节和蛛丝马迹,可以从礼仪、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对他人作出权威判断,从而为破案服务,这是男性不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