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纪念父亲\郭亨斌

2024-03-12 04:03: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直记得父亲是一九二四年出生,今年是他的百岁冥诞。父亲享年不永,只走过五十五个春秋,便撒手人寰,留下四女一儿。那年我十二岁,在读小学四年级。随着岁月流转,对父亲的印象已渐趋模糊,近日整理书柜,翻出他生前留下的一些资料及薄薄几页的所谓“自传”,才对他的生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借此因缘,写点文字以誌纪念。

  父亲出生在广东潮阳县城一户製香雇工家庭,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位姐姐。一九三一年春进一间私塾学堂念书,翌年转入一间小学读二年级,一九三五年起便辍学在家,帮助我的爷爷做些比较简易的製香小活。一九四○年春在大伯介绍之下,到香港西环卑路乍街一间製香厂当学徒;一九四一年秋见报刊招工,应聘到位于皇后大道中二二二号的天一图书公司当店员,没干多久,便当起了小贩,住在轩尼诗道四三六号二楼。估计是日寇占领期间,生活艰苦,一九四二年冬天途经深圳步行回了老家潮阳。其间除因潮汕沦陷随我爷爷走难惠阳、在达濠埠干些帮渔民晒鱼网等杂活外,基本处于失业状态。一九四六年夏天,经二伯介绍到香港西环士美菲路一间製香厂当推销员,后因业务停顿,製香厂关闭,遂失业又当起了小贩。一九四八年夏天起到跑马地黄泥涌道十一号(电车站旁)的一间製香店做推销、收账、落货等杂务,直到翌年秋天他离开香港。二十五岁之前的父亲,与旧时代相辐辏,为讨生活,四处奔波,时常困顿,难有作为。

  一九四九年秋天,父亲阅报得悉四野两广纵队(该纵队前身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招考,遂前往投考,顺利成为交通员,并于当年冬天至翌年春天参加两广纵队在中山县竹秀园组织的青幹班学习。一九五○年三月至九月,在中山县两广纵队二团当工作队员。

  父亲思想进步,早在一九四九年春就加入了“学馀联谊社”,每月缴纳一元港币会费。该社成员主要有中小学生、店员、教员等,经常是在晚上举办活动,如“歌咏团教练各种解放歌曲,戏剧组排练各种进步话剧”,其他如“读书会、舞蹈组、发动慰劳解放军和鼓励青年回国参加各种革命工作等”。他痛恨日寇,恨不得将日寇杀个清光,“认识到国民党的贪污、舞弊、腐化、无能,他们见到日寇便逃跑,见到人民便欺压”。他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一个稍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科学发达的工业国家”,“总之,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统一的新中国。”他一九五一年九月写下这些文字时,已在广东省委调查部工作。从一九五○年九月到一九五八年春,他一直在该机构工作。

  父亲小时乳名锡坤,初入私塾念书时,一位老八股先生按照姓氏辈分为他起名“丰和”。进入省委调查部工作后,父亲一直化名郭平,直到一九五八年春下放省委农场劳动改造,即用回原名。一九六○年秋他转到省委直属党委机关公社继续劳动。他认识到,“党对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培养一支经得起风险的革命队伍。既锻炼了干部,也加强了工农业生产,并在群众中起了移风易俗的好影响。”一九六一年四月他被调遣回到原籍潮阳,先后担任不同乡镇的供销社或食品站负责人。

  以前曾听大姐说过,父亲因有复杂海外关系及难以说清的工作经历,一九六八年他一度被关押并勒令退职,直到一九七四年平反复职,到县里的百货公司工作,五年后离世。

  每个人都是时代浪潮的一滴水。身处极端年代的芸芸众生,难以独善其身,面对风高浪急,往往进退失据,跌宕起伏,浮沉不定,令人慨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父亲离开香港恰好半世纪后,我来到香港工作。父亲在世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曾经生活工作过的香港这块“离土”,有朝一日会回归祖国怀抱,且日益呈现欣欣向荣之姿。

  时代列车全速前进,带来前所未有的风景。要感恩、致敬这个时代!庆幸我们生逢其时,与时代紧紧相连,幸莫大焉!

  相信在天上的父亲母亲大人,看到而今儿女及孙辈正过着他们原先所期盼的福暖四季的好日子,该是老怀甚慰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