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天南地北/近在眼前的宝藏\吴 捷

2024-04-09 04:02: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多年来,我身居宝藏近旁,却茫然不知。

  二○一○年初,美国《国家地理》刊载一篇《One Cubit Foot》(一立方英尺),报道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四个地区:远在天边的南非好望角桌山、哥斯达黎加云雾森林、法属波利尼西亚珊瑚礁,以及近在眼前的田纳西州鸭河(Duck River)。

  “近在眼前”有两重意义。鸭河与田纳西河交汇处,纳入二百多平方公里的田纳西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距我不到两小时车程;好友的妹妹Joan是保护区管理员,逢年过节曾多次相聚。可惜我放假辄远走高飞,附近几处公园和保护区,感觉随时可以去,故未遑造访,竟不知四百馀公里长的鸭河里有北美洲最多样的生物种类:约六十种淡水贻贝,二十馀种淡水蜗牛,还有一百五十一种鱼,比全欧洲河流中鱼类的总和还多。

  为保育迁徙鸟类和濒危物种,田纳西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大部分区域每年十一月中旬至三月中旬关闭。在此期间,为教育和科普,会选一天向公众有限开放。Joan问,想不想趁此机会来看越冬的候鸟?“当然!”困而学之,来者可追。

  今年开放的区域名为鸭河洼地(Duck River Bottoms)。值立春前日,两辆校车充当观光大巴。身穿管理员制服的Joan跳上其中一辆,我们和其他参观者尾随而入,跟着车在狭窄的砂土路上摇摇晃晃,猛吸车轮卷起的黄尘。“我叫Joan Howe,是保护区管理员,今天我为大家解说……”话音未落,朋友立即鼓掌并大喊woohoo,带起车里一片掌声。“刚才那位起哄的是家姐。”Joan故意翻翻白眼,“我们还是为巴士司机鼓掌吧!”又一轮掌声和笑声后,她开始为东张西望的参观者介绍保护区,洪亮的声音飘在人声车声之上。

  鸭河洼地有广阔的水面、湿地、灌木丛、密林,引来众多候鸟暂栖,绿头鸭、美洲鸳鸯尤为多见。Joan指着车窗外:“看这湿地边一丛丛的灌木和箭竹,既隐蔽又舒服,像不像鸟儿的‘情人旅馆’?”众人点头大笑。她又问:“呱呱呱叫的,是公鸭还是母鸭?”有游客瞎猜:“母鸭。”“答对了!就像人类男女,谁比较话多?”爆笑声中,Joan解释:“候鸟会在越冬地寻找伴侣,春来则一同飞回北方生养后代。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有助候鸟成双成对,增加繁殖成功率,使种群维持健康的数目。”

  湿地边,小湖畔,我们两度下车,看大蓝鹭好整以暇,独立水中;看红尾鹰耸身敛翅,单栖树梢;棕头白项的针尾鸭和鲜艳多彩的琵嘴鸭在我们头顶群飞孤翔;胖墩墩的加拿大雁和白额雁三三两两,徘徊矜顾于水塘边;湖上一百多只雪雁,霜毛玉羽,忽然惊身蓬集,矫翅雪飞,遥闻一片咕咕嘎嘎。Joan翻开已读得捲了角的《国家地理北美鸟类实地指南》,为手持望远镜的众人一一指点远近的鸟雀。

  这里的鸟儿多是过客。迁徙,是众多动物包括鸟类的壮举。逐食而居,不畏长途,不顾艰险,每当温度、风向和日照时间变化,每当食物变得稀缺,远古基因带来的意向就再度萌发。于是在某一天,毅然出发,以日月星辰、地标、地球磁场为导航,爬向、迈向、游向、飞向更宜居之处,即便有万里之遥,即便个体在途中不幸湮灭,种群却得以生存、繁衍。所有动物中,北极燕鸥的迁徙路径最长,每年往返地球两极之间,飞翔超过三万公里,史诗级别的里程,堪比《庄子》想像中从北溟徙于南溟的鹏、从南海飞到北海的鹓雏。

  就像我们远行时会把车加满油,鸟类迁徙前会大量进食,储备作为能量的脂肪。红喉北蜂鸟,从头到尾巴尖儿不过十厘米长,不到一美分硬币的重量,迁徙之前会吃胖近一倍,重达令人惊叹的六点五克,由此方能连续飞行一千公里,飞越墨西哥湾。然而,有许多鸟类需要中途补充食物。在北美洲,候鸟迁徙有若干条主要路径。美国近六百个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很多都设在这些“主干道”沿途的湿地、森林、草原,成为迁徙动物的“休息区”和“加油站”。吃饱了再上路,有助安全健康地抵达终点;或者就留在保护区里度过严冬,休养生息。

  二十世纪初,人类依然滥捕滥杀动物。老罗斯福总统在佛罗里达设立美国首个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不到两个足球场的面积。一百二十年过去,虽然保育的公众意识和政府设施都有长足进步,人口爆炸对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威胁却有增无减。近年,位于鸭河上游的纳什维尔地区经济腾飞,吸引数十万新移民,给鸭河用水和生态带来不小压力。

  动物有生而知之的本领,在进化之树和生物链条上各有所长,各就其位,是人类相依为命的同胞。《国家地理》那篇报道的摄影师,从鸭河中随机提取了一立方英尺的河水(约二十八升),在其中发现一百馀种生物,包括贝类、鱼类、龟类和节肢动物。鸭河,看似形貌素朴,却是二百多种动物赖以依托的家园,闪耀着生命的光辉。田纳西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僻处偏方,遥乡旷野,庇护了五十一种哺乳动物、三百馀种鸟、八十九种爬行动物、十二种两栖动物和一百多种鱼的迁徙、越冬、繁殖。这些近在眼前的宝藏,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汹涌人潮,不知还能支撑多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