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什锦/由餐叉、餐匙到筷子\方晓岚

2024-04-29 04:02: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宗日遗址的刀叉匙,青海省博物馆藏。右上图:中国餐桌上的筷子。右下图:日本餐桌上的筷子。\作者供图

  用筷子夹食,是中国人发明的,正确地拿筷子是基于力学的支点,以达到精准的效率,这都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用智慧和经验发展起来的。 但是,在古代的中国,筷子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吃食用具。

  中国使用餐匙和餐叉进食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新石器时代的很多遗址,都有骨做的餐叉和餐匙。七千多年前的磁山文化就出土了兽骨做的餐匙,称为匕(粤音比),是用来吃煮熟的粒状粮食。西周时期,青铜渐渐代替了兽骨,而到了战国时期,饮食器皿和餐匙都改用漆木制造,由于材料灵活性提高,形状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东汉之后也有用银或铜作为材料。早期出土的餐叉,称为毕,一柄兽骨做的三齿叉,出现在黄河流域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年代久远,距今已超过四千年。更早出现的全套骨餐具包括刀、叉、匙(见图)是在青海同德县的宗日遗址,属于马家窰文化,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骨叉在战国时期的墓葬里发现较多,但是战国后的墓葬出土的骨叉很少,可能这时餐叉已经被筷子取代了。

  从出土文物中,刀叉和筷子是在同一时代的餐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筷子取代了刀叉和匙,而成为中国人进食的主要工具?在古代,阶级分明,分为贵族富人和平民百姓,肉食是贵族的专有,而平民则只能吃藿食(即蔬菜)。贵族吃肉食用的是刀和叉,而吃藿食的平民百姓就用木或竹,做成最没有成本的食用工具:筷子。

  古代中国人的食物,分为饭食、粥食、菜肴和汤羹等几类,而“羹食”是一种饮食的传统,但菜肉沉在汤羹中,取食不易,所以最早的筷子是用于夹取汤羹中的菜来食的。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倡注重礼仪,食不厌精。之前的贵族进食时,席上摆的肉类有些切得仔细的,也有大块的肉或者带骨头的,这个时候用叉可能比较方便。随着风气的转变以及烹调的进步,食物切割得越来越精细,进食时不需要用刀割,同时,筷子的灵活性就把餐叉和匙比下去了,于是贵族也开始用筷子和匙一起来进食,以匙吃饭,以箸夹菜。

  到了汉代,社会出现一段相对长时期的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定,更多的人开始吃得比较丰富,也就是说,平民百姓也吃上了肉,贵族也会吃些蔬菜,用筷子夹食的确比用叉方便,使用筷子和匙进食,逐步普及成为时尚。在唐代,餐桌上的叉基本上消失,餐匙是在喝粥、吃米饭和喝汤羹时使用,但夹起汤中的菜肉就是用筷子。到了宋代,人们吃米饭用筷子不再用匙,加上吃面条和米线的流行,筷子成为主要的吃食工具。从此,筷子成为吃中国菜的标志。

  汉唐时期,筷子文化由僧侣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从此成为当地的主要的夹食工具。日本人吃米饭是用筷子夹起来吃的,同时也有用匙来吃有汁或汤的饭(例如吃日本咖喱饭);朝鲜半岛包括韩国人是习惯用匙来吃饭,用的匙的设计是古代的直匙。

  唐代或以前,餐桌上的筷子是横着摆放的,今天日本的筷子仍然是横着摆放的。一九八七年在陕西西安市南里王村发掘的唐代墓葬,壁画中的宴会场面,可清楚看到餐枱上的筷子是横放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宴会图,筷子和调羹都是横着放的,可见直至唐代,筷子横着摆放可能是当时宴会上的礼仪习俗。后来在悠长的历史中,不知因为什么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摆放筷子的习惯,在宋代和元代的画作中,宴会图中的筷子全部是改变为直摆放,从此吃中国菜的筷子都是直摆放的,为了方便食客,很多都会同时放匙羹。

  二○○三年非典疫情之后,香港饮食界带起使用公筷之风,内地之后也跟随,宴会的客位摆放公筷作夹菜之用,两双筷子同时使用,这是一个使用筷子的重要改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