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客居人语/英歌舞 歌英雄\姚船

2024-05-03 04:02: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不久前,一个五岁“英歌女孩”红遍大江南北。

  故乡朋友传来网络平台上一段短视频:在汕头贵屿,英歌队正在巡游表演,街边观看的人群中,一个穿花布上衣、手执两节短棒的女孩子突然投入,跟着队伍的锣鼓节奏舞动,手脚灵动,有板有眼。英歌队中几位壮汉,兴致勃勃专门停下和她对舞一番,然后才握手继续前行。

  此后几天,我陆续看到围绕这个小女孩的几个视频。基本情节相同,也增添了一些内容,如女孩在广场参与英歌队员的训练;在家玩蛇舞等等,还用特写镜头显示她纯真可爱的笑脸。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民间传统的表演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表演时,可一队二十四人,也可以是三十六人,特别庞大时可扩大到七十二人,但目前已少有如此规模。

  它的表演形式独特,虽在路上巡游,但队员却要如台上戏剧演员一样化妆打扮。除了领头的手拿道具长“蛇”不停旋动,及作为指挥的司鼓外,其余的人均手执两根木槌,随着鼓点迈着马步,敲击挥舞。木槌的长短也有规范,直径二十五毫米,长三十五至三十八厘米,且要上色,中间黑或白,两头红。

  小时候,曾在故乡城市的节日游行中看过英歌舞表演,印象尤为深刻。当木槌雄浑、整齐的击节声远远传来,未见队伍已让人翘首。待看到浩浩荡荡而来的舞者,更令人震撼。舞者边走边挥动两手上的木槌,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互相对击。那壮观场面、粗犷豪迈动作,直击心灵,宏大声浪久久在脑海中迴荡。回到家里还拿一双筷子,学着敲打一番。

  潮汕英歌舞始于明朝中期,距今约六百年。它糅合南派武术、地方戏曲和民俗舞蹈于一身。至于起源,有几种传说。一是中原一带士兵戍边屯田于此,带来了北方傩舞,起初是戴着面具,后直接化装在脸上;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沿海倭寇横行,民众为抗击外敌,团结起来进行操练,后演化为民间舞蹈;还有说是以舞为名,实是秘密习武,伺机反清复明。而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由山东大秧歌演变,加上水泊梁山故事而成。

  潮剧《攻打大名府》中,梁山泊好汉入城救出卢俊义的人物情节,与英歌舞排阵十分相似。英歌舞走在最前端舞蛇的,正是故事中最先潜入城刺探虚实的时迁;擂鼓总指挥扮演的是宋江;走在大队人马前面的有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一个个英姿勃发,大展拳脚,气吞山河。

  汕头潮阳后溪的英歌队还登上央视《星光大道》舞台。两名全妆扮演水浒人物关胜和秦明的舞者,在接受主持人采访表演后,又联袂汕头一位歌手演出具有浓厚潮汕特色的《英雄之歌》,博得满场热烈掌声。

  英歌舞呈现的不畏强暴、团结奋进的英雄气概,也表达潮汕民众,包括万千海外潮人艰苦奋斗、敢于逆境而上的精神。正因如此,它才能代代相传。

  当然,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小孩抓起。“英歌女孩”的出现令人欣喜。在潮汕地区,这种传统文化正越来越被年轻一代喜爱,现在,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英歌队,有的地方还组织了女子英歌队,少年英歌队。

  英歌舞的魅力,正在不断发扬光大。

点击排行